中心介绍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介绍
中心简介
最小化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高校中成立较早并获教育部承认的非洲研究机构之一,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心还是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上海师范大学与博茨瓦纳大学交流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合作单位。

已有团队:

       中心由舒运国教授领衔,专职研究人员7名,特聘研究员3名、兼职研究员7名。
       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智力援非专家、上海世博会主题沟通专家。舒运国教授先后访问非洲20余个国家,多次参加重要的涉非活动,为中国政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咨询和建议。他对非洲经济、非洲历史、非洲一体化、中非关系都有独到的研究,出版专著和合著《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等7部,在《新华文摘》、《世界历史》、《西亚非洲》、《亚非纵横》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并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多篇评论文章。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外交部和上海市等各类科研项目。

       中心主任张忠祥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2007年在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先后3次访问非洲,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出版专著3部、译著(2人合译)1部,在《西亚非洲》、《亚非纵横》、《当代世界》、《史学理论研究》和《现代国际关系》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约50篇,对中非关系、大国对非洲政策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内部参阅》和《情况建议》上撰写内参多篇,在决策咨询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承担和参加多项各级课题,科研成果两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中心副主任张瑾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担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察哈尔研究会研究员、世界水协会水文明专家组成员,曾赴欧美和非洲二十余国参加学术会议或实地调研,主办和主持“中非水文明国际研讨会”2018金砖青年科学家论坛水资源论坛国家发言人,为南非大学(UNISA)硕博士论文境外评审专家。主持201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部非洲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的历史考察) 、2015年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委托课题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外交部、文化部等各类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中心成员刘子奎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和《美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美国与非洲关系的研究方面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中心成员洪庆明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在《历史研究》、《学术研究》和《史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欧洲与非洲的关系研究方面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中心成员刘伟才博士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副教授,2008年至2009年留学赞比亚大学,对非洲经济史、南部非洲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世界历史》、《西亚非洲》等刊物上发表非洲研究的论文多篇。

        中心成员蔡萌博士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曾经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在《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中心成员陈志禄是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在对非语言文化推广政策研究方面有专长。

       中心还整合上海市乃至国内研究非洲的力量,中心聘请我国老一辈著名非洲学专家陆庭恩和艾周昌为顾问;聘请高德毅教授(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前驻莱索托王国大使)、唐振琪大使(前驻纳米比亚大使)、Part Mgadla(博茨瓦纳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为中心特聘研究员。聘请沐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余建华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所长)、王南(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为兼职研究员、李智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孙红旗(江苏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教授)、郑宪(苏州大学教授)和何烈辉先生(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为中心兼职研究员或兼职教授。

成果积累: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一是以非洲经济、非洲历史和中非关系研究为重点,同时兼顾非洲研究的其他领域;二是研究主动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服务于国家发展现实,为蓬勃发展的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坚持国际化道路,实行开放式研究,扩大与非洲及欧美学者的学术交流,宣传中国对非政策,促进相互理解。 
        中心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总体外交,对非洲经济、非洲一体化和中非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非现代化研究”、“泛非主义史研究”)、教育部项目(“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新时期中非经济合作”)、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项目(“非政府组织在非洲发展状况及西方有关政策、做法和影响”、“中非合作论坛研究”、 “当今非洲社会思潮对中非关系的影响及我对策研究”、学术交流“非洲知识阶层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及影响”)、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20世纪非洲经济史”)等多项非洲学课题的研究。中心成员是八五国家重点项目《非洲通史》(三卷)的主要撰写人员,该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心成员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中心成员为外交部、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和机构撰写了多篇关于非政府组织、南部非洲地缘政治等问题的研究报告。《非洲通史》获中国社科基金项目著作类三等奖,《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成就与前瞻》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中心每年召开国际高端非洲问题学术论坛,至今已经举行三次。
       中心已经有出版刊物,题为《非洲经济评论》,2012年已经出版第一辑,2013年将出版第二辑。今后视发展的需要,将每年出版两集。
       中心已经建有网站,反映中心研究动态,也是外界了解中心的窗口和平台。网址为:shcas.shnu.edu.cn


社会影响

       中心已有地位: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中成立较早并获教育部承认的非洲研究机构之一,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心还是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上海师范大学与博茨瓦纳大学交流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的合作单位。

团队成员社会兼职:

        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教授是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的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智力援非专家、上海世博会主题沟通专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是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

参加涉非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地方外事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心主任舒运国教授参加的涉非活动主要有:
      (1)主持世博会非洲国家展馆的主题演绎,设计了25个非洲国家的主题演绎预案,审读了26个非洲国家递交的主题演绎预案。曾经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汇报。
       (2)作为中国学者代表,2005年参加中非教育部长合作论坛,2006年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7年参加中非大学校长论坛。
       (3)任中国教育部教育援非专家(2005-至今);
       (4)2009年,参加外交部组织的中国学者代表团,赴非调查项目《非洲国家的对华关系现状与问题》,回国后已经向外交部递交了调查报告,并且受到好评。
       (5)2008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国学者代表团,赴非调查项目《NGO在中非高等教育交流中的作用与地位》,回国后已经向教育部递交调查报告。     
       (6)2010年,参加中国学者代表团赴南非参加“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受到习近平副主席接见。张忠祥教授2011年1月访问肯尼亚、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三国,2011年10月17日组织并参加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的“非洲国家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及中非合作论坛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舒运国主任和中心成员张忠祥教授及中心博士生刘伟才、严磊、朱光兆等积极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提供智力支撑,获得由副总理王歧山和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共同签发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荣誉纪念证书”。

撰写内参: 

       舒运国教授多次参加《人民日报》内参部年终选题讨论会,撰写内参多篇。张忠祥教授曾经是世界十大智库(美国除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非洲研究的资深专家,在《情况与建议》上提交咨询报告多篇,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发表内参3篇。刘伟才博士完成的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1年项目《非政府组织在非洲发展状况及西方有关政策、做法和影响》,获得优秀的好成绩。张忠祥教授完成的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2年项目《中非合作论坛研究》获得外交部的好评。

服务公众:

        中心主任舒运国教授、副主任张忠祥教授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与非洲》、《北京周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非洲热点问题和中非关系的文章多篇,多次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积极服务社会。舒运国教授多次在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介绍中非关系及非洲发展形势,诠释中国对非政策,普及非洲知识。

国际合作:

        1) 中心成员均多次赴非,在南非、肯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等国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访问。目前,中心已与博茨瓦纳大学、内罗毕大学、赞比亚大学以及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津巴布韦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和人员交往。
        2) 利用教育部20+20项目,每年聘请非洲学者来中心授课,并且派遣硕士、博士研究生赴赞比亚、博茨瓦纳等国大学进修。
        3) 每年召开1-2次高层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如2012年召开“城市化进程与中非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国际研讨会”,2013年召开“泛非主义与非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非洲、欧美和国内的著名学者聚会上海,交流信息,交换看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4) 与英、法、美等国家的非洲研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努力走在国际学术科研的前沿,为中非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献计献策。


3、依托学科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依托学科是世界史学科,该学科是上海市一流学科,在国内有较高的地位。该学科建设了历史比较长久,较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
       1954年 上海师范大学建立同时设历史系;
       1984年 世界史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 世界史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 获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4年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2011年 世界史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
       2011年 非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
       2012年 确认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有三大特色研究领域:(1)非洲研究。以非洲经济史、南部非洲史和中非关系研究为特色。(2)西方社会文化史。以社会生活史、妇女史和政治文化史为研究特色。(3)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以域外史学名著翻译与研究为特色。

       该学科在课题申请、科研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2009年全国各大高校世界史专业排名,上海师范大学名列第九,前8名全部是985高校(东北师大、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大、北京师大)。2011年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转载量排名上海师范大学名列第十,前面也全部是985高校。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依托世界史学科,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这在国内非洲研究的机构中是不多的。招收培养非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11年已培养非洲研究方向硕士20名,博士6名,现有在学硕士生6人,博士生4人,博士后1名。本中心研究生赴非州国家学习和访问经历者共计12名。研究生围绕非洲发展问题、非洲一体化等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前往非洲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撰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在当前我国非洲研究力量总体薄弱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


地址: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邮编:200234
邮箱:liuweicai@shnu.edu.cn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