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5位博士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发布日期: 2020/05/27  作者:    浏览次数: 33   返回


 524日,我中心何烈辉、陈志禄、杨敬、蒲大可、石海龙等5位博士生顺利通过了线上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此次博士论文答辩分为两场,上午下午各一场。

何烈辉、陈志禄参加了上午场的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沐涛教授、舒运国教授、张忠祥教授、周春生教授、刘子奎教授、孟钟捷教授,其中沐涛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上午场答辩视频截图)

何烈辉的论文题目为《中国对非洲旅游合作研究》,论文从旅游合作的视角回答了如何继续推动中非关系健康发展的问题,对于推动中非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政府对非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具有积极意义。

陈志禄的论文题目为《中国对非软实力研究-以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从软实力角度考察中非关系,对于了解和认识中非关系提供了一个传统诸视角以外的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非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杨敬、蒲大可、石海龙参加了下午场的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包括舒运国教授、林广教授、余建华研究员、洪庆明教授、刘伟才副教授,其中舒运国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下午场答辩视频截图)

杨敬的论文题目为《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论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博茨瓦纳奥卡万戈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化进程,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总结。论文对于历史学、环境史学、经济学的研究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蒲大可的论文题目为《非洲外债问题研究:历史演进、深层逻辑及其影响》,论文对非洲国家产生外债的根源、历史演进、现状及其影响作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并且提出了解决外债问题的一些建议。论文辟专章阐述了中非之间存在的债务问题,以及对于中非关系的影响,为政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石海龙的论文题目为《开普敦城市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选择战后开普敦城市发展作为研究课题,对于探索种族隔离政策影响下城市发展道路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答辩结束后,经答辩委员会表决,一致同意以上5位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这5位博士生博士学位。5位非洲史专业博士生同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这是我中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博士生答辩。5位博士生中,何烈辉系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教授的博士生,陈志禄、杨敬、蒲大可、石海龙系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的博士生。

  

(撰稿人:陶陶系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生)

20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