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走进非洲企业家的呐喊——读《中国的非洲战略:一个私营企业的视角》(第二部)

发布日期: 2023/05/09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何烈辉先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2000年开始闯荡非洲,他在非洲国家做生意的时候不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主动回馈当地社会,努力为中非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2004年他被尼日利亚授予“酋长”荣誉称号,2009年又被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评为“第二届中非友好贡献奖 ——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

2022年上半年,上海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何烈辉积极参加社区抗疫,在快递小哥爱心驿站做志愿者的同时,修改完善了10年前撰写的《中国的非洲战略:一个私营企业的视角》,这样便有了《中国的非洲战略:一个私营企业的视角》(第二部)。在这本新书里,他对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一、该书总体上符合中国对非战略

非洲不仅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舞台。中国对非洲战略是十分明确的,2006年和2015年先后公布了两份对非洲政策文件,2021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会议召开前夕又公布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当前,坚持“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与非洲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非洲战略的核心要义。《中国的非洲战略:一个私营企业的视角》虽然出自民营企业家之手,有的表述尽管比较大胆,但是在总体上仍然符合国家层面的中国对非战略,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

第一,尊重非洲

中国与非洲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与非洲真诚友好,中国一直尊重非洲,与非洲平等相待。何烈辉作为一名长期与非洲交往的民营企业家同样认识到这一点。他在书中说,“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世界要做的是如何和非洲人共享非洲”、“用非洲的方法解决非洲问题”。

关于前些年热议的中国模式,何烈辉作为一位企业家,也清晰地认识到,非洲国家难以模仿中国模式,更难复制中国模式。他还担心,如果盲目说非洲国家应该学习中国模式,可能会在国外产生中国向非洲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的误会,不利于中非关系的发展。所以他认为我们还是多提“中国经验”好。他的这一观点与我们国家对非政策也是相吻合的,这就是尊重非洲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从来不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但是交流治国理政的经验还是可取的。

第二,如实看待非洲

何烈辉作为长期在第一线从事中非合作的人员,对非洲实际情况了解比较深,他一方面看到了非洲的优势与潜力,如认为“21世纪是非洲的世纪”,另一方面他看到了非洲发展问题上一些瓶颈或者障碍。比如非洲国家在发展理念上往往很先进,如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但是它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反而是很不利的,所以,何烈辉提出要“跳出被设定的议题”,他在书中写道:“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些议题固然重要,但是对这些议题的盲目推崇,恰恰会阻碍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人类的生存权应该是高于这些议题的,非洲国家需要跳出别国的束缚,牢牢把握自己的国情,为这些议题设定符合自己发展实际状况的目标和步骤。”

他还认为,非洲国家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待提高,非洲民众的思想观念有待改变,一些非洲人的素质的确有待提升等。非洲不光要有各种漂亮的计划,还要脚踏实地地去落实。他感慨地说:“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非洲的机会也很多,但非洲并不完美,非洲问题很多,在非洲遇到的有些事让人很无奈也很无语,很想说说,实在是又爱又恨,但又难以割舍。”

第三,与非洲利益共享

何烈辉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知道中资企业要在非洲立足,要做到与非洲利益共享。他说“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世界要做的是如何和非洲人共享非洲”。对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来说,就要“把非洲当成自己的家”,共同发展与成长。另外,到了本地以后,企业要尽可能的本地化,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中资企业只有融入当地社会,把自己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走得更远。

他的这些观点符合中国对非洲政策之中的坚持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后来写进2015年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一面旗帜,讲求的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情义为重,核心要义是把帮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世界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二、民营企业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参与方

随着中非关系的大发展,中非合作的主体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中国政府为主体,向政府、央企、民企,乃至个人相结合。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如大型民营企业华为自1998年进入非洲市场以来,其业务已经覆盖了非洲40多个国家,服务着非洲三分之二人口。又如华坚集团于2015年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郊投资兴建工业园,为当地提供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

据2021年8月中非民间商会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市场力量与民营角色》报告显示,2020年末,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应不低于560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规模占比约70%。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主体。 

达之路控股集团是一家从事中非经贸合作的民企,它虽然不是大型的民企,但它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积极搭建平台,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提供便利。2008年,何烈辉投资创办了“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前后举办了多届,吸引了众多非洲国家政府高官、国内政府官员 和企业家参加,成为当时中国民间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非经贸论坛。20多年来,何烈辉帮助了几百家中资企业到非洲各国投资经商,也帮助了上百家非洲企业到中国经商,带到中国考察的非洲客户逾千人。

其次,作为民营企业在非洲建经济特区。2014年1月27日,何烈辉和吉布提共和国总理签署了吉布提共和国政府授权达之路集团在吉布提设立“经济特区”的备忘录。吉布提经济特区是我国首个民营企业在非洲国家被授权建立的经济特区。依照备忘录和后续文件的约定,达之路集团享有租借经济特区相关土地99年的权利。吉布提政府授权达之路集团在经济特区修建机场、海港、船舶修理中心,设立金融、电信和医疗中心等权利。

第三,拓展对非旅游合作。达之路集团抓住中非旅游大发展的机遇,2018年11月与坦桑尼亚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推出“畅游非洲·新地平线”项目,计划自2020年起每年为坦桑尼亚输送1万名中国游客。不久吉布提、津巴布韦、冈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都纷纷签约加入“畅游非洲·新地平线”计划。2019年5月10日包机载着343名乘客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飞往吉布提、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三国,开始了“畅游非洲·新地平线”“万人游非洲”的首航之旅,并获成功。只可惜突如其来的新冠非洲肺炎疫情打断了“万人游非洲”计划。但是疫情总归要结束的,所以,中非旅游合作前景依然十分看好。

何烈辉还做了不少善举,如资助非洲留学生,帮助非洲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2020年疫情期间,达之路集团分别向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博茨瓦纳等国政府捐赠了一批口罩或一些快速检测试剂,以及捐款给坦桑尼亚在华留学生,助力非洲抗疫。

三、中非合作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既然今天中国对非合作的主体已呈现出多元化,也应该考虑不同主体的利益与诉求。何烈辉作为民营企业家,对非合作的具体实践中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他在书中归纳为三个内耗,或者是加强三个方面的合作:

首先需要打通的是国企与民企的合作。不可否认,国企在许多方面有更多的机会与便利,而民企面临的困难往往要更多一些,即使在民企中,大型民企与中小型民企的所处境遇又不一样。所以,何烈辉在书中提出打通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合作,他说,如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企业就可以发展更好。

其次,亟需加强部门合作和制度衔接。“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事关国家大计,往往会牵涉到很多的部门,而一旦牵涉到很多的部门,在中国往往意味着各个部门之间的分权和争权。加上少数官员的傲慢与偏见,一些民营企业在非洲发展难以施展拳脚,甚至耽误合作时机。

再次,需要克服急功近利和中国企业的内部恶性竞争。急功近利是一些企业不想在非洲长期扎根,有捞一票就走的心态,这有违正确义利观,需要摒弃和改正。中国走出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常有的事情,在非洲也不例外,恶性竞争不仅会影响中非合作的质量,而且中国企业也会两败俱伤,对中非双方都是不利的。

 最后,何烈辉在书中提出的九条建议,很多是有道理的,如“经济上大力投资非洲”,同时我们要努力实行本地化,给非洲创造就业机会;我们要尊重本地文化和法律,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在非洲我们应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如“大力推行公共外交”。还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如“设立专门的海外利益保护机构”、“尽快建立中国企业海外资产交易平台”。这些建议也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才提得出来。

结语: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非合作的主力军,他们在中非贸易、投资、基建,甚至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更多的像何烈辉这样的民营企业家,有闯劲,大学毕业辞去做法律工作者,下海去非洲闯荡;克服重重困难在吉布提办经济特区;还有在非洲搞大旅游的计划。我们需要倾听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想法,关注他们的合理诉求。当然,本书中的个别提法,如“广袤的非洲大地可以成为我们在海外的资源供应基地,……也可以成为我们今后的粮仓。”我不敢苟同,这不太符合中国对非洲政策,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作者,因为毕竟是私营企业家的视角,我们要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更有利于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张忠祥,系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自“东非之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