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报》:坚守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发布日期: 2010/09/30  作者: shcasadmin   浏览次数: 3107   返回


 

 
2010929,《上海师大报》月末特刊对中心作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上海师大非洲研究中心:坚守中绽放的一朵瑰丽奇葩

(http://dzxb.shnu.edu.cn/media/user/2010-09-29/show2.html

        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大陆。
非洲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当前也面临很多特殊的现实问题。认识这些特殊的历史和现实需要时间和努力,这是摆在非洲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非洲研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非洲大陆的很大一片地区在殖民时代之前没有文字,少量关于非洲的记载往往来自外界,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有所偏颇。即便到了现代,很多非洲国家也不注意文字资料的制备和保存。因此,非洲研究的一个关键是走进非洲。
长期以来,我们对非洲的了解非常少,并且常常是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了解。我国的非洲研究也非常落后,从事非洲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机构相对比较薄弱,得到的重视也不够。随着当前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从政府到民间都迫切需要增强对非洲的了解,加强非洲研究已成为广泛共识。
舒运国教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长期从事非洲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创立并领导的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有影响的非洲研究机构之一。
1999年,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心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地点,成员也仅舒运国教授一人。筚路蓝缕,贵在坚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心已成为我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非洲学教学、科研以及涉非服务的重要基地。
 
 
培养学科人才,一步一个脚印
 
我国的非洲学人才非常少,长期保持在极小规模。近年来中非关系蓬勃发展,对非洲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培育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积累。
非洲研究中心成立后,以历史系为依托开展教学工作。舒老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当代非洲》和《非洲历史与现状》等课程,同时在其它课程如《世界经济史》、《国际关系史》等中适当穿插非洲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也最大限度地加强了学生对非洲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003年中心获得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2006年又获得了招收博士后的资格。迄今为止,中心已招收博士后一名、博士研究生八名、硕士研究余生二十名。毕业的研究生进入高、中等学校、出版社、国家机关工作,不少人成为业务骨干。虽然一些人没有再继续从事非洲研究方面的工作,但他们对非洲的了解,对非洲问题的专业认识,无疑具有传播作用。
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研究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都写下了有分量的非洲研究论文。从非洲的人口问题到环境问题,从城市化到一体化,从单个非洲国家的发展到区域组织的演进,从著名的人物到特定的事件,从西方大国与非洲关系到中非关系,中心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篇一篇地积累下来,渐成体系。这些论文主要以非洲经济史、非洲发展问题为切入点,兼及中非关系等问题,尽管有些论文尚显稚嫩,但在当前中国非洲研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它们无疑是非洲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尽管中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非洲研究毕业生,尽管这些毕业生贡献了一篇又一篇非洲研究论文,但深谙非洲研究特点和现状的舒教授明白,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毕业生大都没有去过非洲,不知道真正的非洲到底是什么样。即便写出的论文颇有见地,但仍难免有所欠缺。
为了尽快培养出真正对非洲有比较正确和深刻认识的非洲学人才,中心代表借200210月参加“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之际,向教育部领导提出了培养“小非洲通”的建议,希望国家每年提供若干名赴非留学指标。这个建议得到积极支持并付诸实施。
20086月,中心两名博士研究生前往赞比亚大学访问学习;20096月,中心的另一名博士生抵达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作为博士研究生,应该说他们在国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知识积累。但到了非洲之后,他们却发现,很多知识必须重新整理,很多观点必须重新审视。经过长达一年的学习、交流和游历,这三名博士研究生对非洲研究有了更多更新的领会。
培养更多的非洲学人才,除了继续做好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实地了解非洲。正是看到这一点,舒老师非常注重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前往非洲学习的机会。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在博茨瓦纳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2010年,上海师范大学又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心在为这些工作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中心的学生走进非洲开辟了道路,相信今后中心将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非洲学人才。
 
 
致力非洲研究,走出去请进来
 
非洲研究一直属于比较冷僻的领域,能在这个冷僻领域长期耕耘并取得丰硕成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舒老师长期从事非洲研究,自早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舒老师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在非洲奴隶贸易、东非历史、非洲人口问题、非洲经济史、当代非洲经济发展、中非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舒老师的地位和影响更是无人可以替代。
中心成立后,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非现代化研究”、“泛非主义史研究”)、教育部项目(“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20世纪非洲经济史”)等多项非洲学课题研究。中心成员先后出版专著《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南非现代化研究》、《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结构调整评述》、《非洲黑人文明》、《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研究》等五部,发表《试析非洲统一组织时期泛非主义的走向》、《中国非洲史研究的进展(1978-2008)》、《试论16—19世纪非洲的普拉佐与奇孔达人——兼论非洲的流动武装 》等三十余篇论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成员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的《国际论坛》发表了有关非洲形势的评论三十余篇。这个论坛被广泛认为反映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准官方评价,因此颇受各方重视。
作为国内非洲研究的重镇,中心还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国非洲研究的责任,并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2004年和2010年,中心三次承办全国非洲学学术研讨会,每次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重点报道。这对广集国内非洲研究人士智慧、扩大非洲研究影响以及加强公众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中心已成为公认的中国非洲研究交流的平台之一。
然而,如非洲学人才的培养一样,非洲研究也不能闭门造车。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非洲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非常少,去非洲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更是稀缺。随着近年来国门日益敞开,中心抓住机会,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中心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中—欧—非关系国际研讨会”、“中国—南非关系研讨会”、“达尔富尔问题国际研讨会”、“中国—非洲联合研究研讨会”等。与此同时,中心还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尼日利亚、博茨瓦纳等国的官员、学者和智库人士,就非洲发展、中非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此外,中心还利用成员赴非学习和访问的机会,尽可能地做实地调查并收集资料,这也成为中心科研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助力涉非事务,贡献智慧力量
 
在做好教学、科研本职工作的同时,中心还积极主动地为各种涉非事务贡献智慧力量。
(一)中非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通过多种方式为中国对非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心积极参加中非双方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心代表先后参加了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中非大学校长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在这些活动中,中心代表积极宣传中国对非政策和中非友谊,为中非关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中心成员经常应邀参加中国政府部门组织的访非代表团。2008年,中心成员参加中国教育部代表团访问突尼斯和摩洛哥,探讨非政府组织在中非关系是的作用;2010年,参加外交部组织的中国学者代表团,访问喀麦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与非洲国家官员、非洲智库、中国使馆和中国企业进行了广泛交流。代表团回国后,将所见所闻、个人感受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作汇报,获得了好评。
2002年,舒老师成为教育部智力援非专家。舒老师积极参与“教育部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的工作,还多次作为专家组召集人,主持专家组会议,并向大会作汇报发言。
 
(二)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召开。在世博会的筹备和进行过程中,中心提供了很多支持。
2008年初,中心成员受聘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担任“上海世博会官方参展者主题沟通专家”,主要任务是设计主办方关于非洲国家参展的主题演绎预案、审读非洲国家提出的主题演绎方案,沟通主办方与参展方在主题演绎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心成员设计了25个非洲国家参展的主题演绎预案,审读了25个非洲国家提出的主题演绎方案,为这些国家的主题演绎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为非洲参展国家的主题演绎更加符合“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贡献了力量。此外,中心还参加了非洲联合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装修的投标审查工作;参加主办方与非洲参展方的沟通会议等。
世博会开幕后,中心又积极参加各类宣传活动以及非洲知识宣讲活动。中心成员先后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上海教育电视台为非洲国家展馆作了背景和内容的介绍,还为上海市教委制作了“世博一课”,并在非洲展馆现场为中学生上“世博一课”。
 
(三)此外,为配合中非关系的发展,中心还利用各种机会主动普及和宣传有关非洲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东方早报、新民晚报、上海图书馆、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多次撰文或者讲演,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推动中非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中心多次配合上海外经贸委,向即将赴非参加博览会和经营的中国企业介绍非洲政治、经济状况,提供必要的咨询。
 
 
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从长期的不受重视到现在逐渐引起关注,中心走过了一段虽然艰辛但不平凡的道路。进入新的时期,中心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国家对中非关系发展的重视以及公众日益增长的了解非洲的渴望为中心提供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投入则是直接的推动力——这对中心也是一种挑战。
中心成员原先主要从事非洲历史的教学和研究,但由于中国的非洲历史研究水平极端落后,因此研究人员普遍遭遇课题申请困难、科研经费奇缺、出国交流机会少等障碍。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对于非洲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因此,中心决定在坚持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拓宽领域,把非洲经济、中非关系也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注重利用传统学科的研究优势,借助其它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使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如今,中心不但研究非洲历史,同样研究当代的非洲经济发展和中非关系。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综合研究,不但提升了研究深度,而且拓宽了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机会。
中心利用近年来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抓住机遇,走出校门,捕捉机会,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关系的迅速扩张,对中国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研究课题。中心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凡是社会有需求的,不管课题是大或者小,中心都积极争取承担。有些课题距中心现有的研究有很大距离,因此需要花费较多的力气,但是中心依然尽心尽力去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中心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承接的课题越来越多。现在,包括教育部、外交部和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非洲研究机构、以及一些与非洲有经济往来的国企和民企,都与中心保持很好的联系。
我们说,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大陆。之所以说它神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它不了解。我们又说,非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大陆。而要让希望成为现实,我们还需要很多努力。
加强各方对非洲的了解,让非洲大陆上的种种希望成为现实,中心愿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