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生肯尼亚调研随笔

发布日期: 2016/10/18  作者: 网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 614   返回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或许将这一金句中的“纽约”置换成世间任何一角落都恰如其分,内罗毕亦然。正是空间的复杂差异性,使得我很难用割裂的二元来评价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片大陆。所以,每当朋友问我:“你觉得肯尼亚好不好”?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我只能无言以对。

        在导师的资助下,使我有机会来到美丽的肯尼亚,踏上高华先生心中那遥远非洲(Gao:2015)的沃土。阵阵兴奋感,扫去了跋涉的疲惫。不承想,一出内罗毕的肯雅塔国际机场就吃了两黄连。当时盘算着,这么个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不成得赶紧留点记忆符号。出站口不远处那块Welcome to Kenya的欢迎牌正合适。刚掐了张相,回头就被三位全副武装的兵哥哥(看起来比我老相)给拦住了。在查看完我的证件之后,领头的大兵一边继续检查起我的手机,并随意删去了其中几张照片;又一边警告我,在肯尼亚公共场所是不允许照相的。原来,经过2013年西门恐怖袭击以后,肯尼亚国家安全等级全面升级,街拍被认为可能会为恐怖分子提供袭击地点信息,所以严禁在公共场合摄影。执法人员有权删除你的照片,甚至可以扣留你。

        不仅如此,但凡你想踏入市区任何一商场、餐厅、办公大楼等都会经过层层安检。碰到印象最深的要数Garden City Mall,该商场号称东非最大,坐落于内罗毕市郊不远处,外围拉有高墙电网。有私家车的当地顾客一般会驱车前往,想驶入GCM,需要经过第一层安检,保安会查看车内人员,并跟你攀谈问候一下,时而也会开箱检查。在进商场内部时,又需经过第二层安检,顾客需要开包、过电检门、并扫描身上有无危险品。令人想不到是,即便是进入了商场内部,你若想逛逛各店铺,还得经由各店铺前的第三层安检。即便是在大学生活,每到一处也是如此,就差每个办公室门口装个电子门了。初抵内市,周围友人给予的最多建议就是,多买锁、看好财物。大量安检程序,势必需要大量的安保人员来维持。小小的学校图书馆日常就需要至少十位安保人员,加上换班,这“冗员”问题格外显眼。跟朋友就曾玩笑道,你瞧,这房地产拉动了中国的GDP,这安保需求可是促进了内罗毕的再就业。


       
        内罗毕肯雅塔国际机场广告牌


       
        GCM商场内荷枪实弹的警卫

        由于需要经常往返市区和郊区之间,也就对内罗毕的交通状况多了些感受。首先,交通法规的违规非常常态。譬如,连续变道、任意调头等基本被内罗毕的司机和交警无视。行人横不横穿马路也无所谓,因为路口也没有斑马线和红绿灯。除了市中心一些固定路口维持交通的交警,其他地方很难看到交警的身影,而红绿灯比交警还少。所以,交通规则的维护基本靠“求同存异”。制度的建设和维护应该是改善内罗毕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的基点。其次,从路况来看,道路分配不合理,以及路面维护不好。新政府全盘接受了殖民政府的各方面施政,原来城市面积小,功能区集中,且以丁字路口为主,情有可原。但时下内罗毕城市面积扩张步伐不亚于中国城市,亟需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不过,由于涉及私有财产产权问题,这需要极大的一笔启动资金,以内罗毕市政的财力进行城市规划遥遥无期。正是道路规划的不合理,由此如果每个路口都安装红绿灯,那么反倒又会更加剧车辆拥堵问题。相较而言,路面的维护也就无所谓了。再次,内罗毕私人车辆拥有量十年内增长了一倍多,而且增长势头不减。照目前CBD早晚高峰的车辆行进速度,中心功能区分流势在必行。

        就目前内罗毕发展状况来看,交通问题带来的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可谓错综复杂。2012年,肯尼亚政府斥资3.3亿美元请中国方面修建的Thika Road,本就是寄希望于缓解内罗毕城郊交通压力。可是仅仅过了三年,Thika Road在早晚高峰也堵成了长龙。另外,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在连接城市西部的动脉Ngong Road上,可以看到有拓宽路面的施工工地,但这路面几个月没见有多少进展。确实,问题需要解决,而能解决这一问题也绝非易事。(本文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生)


        
        晚高峰拥堵的内罗毕Thika Road



       (本文作者王恪彦是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