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杨洁勉研究员来我校非洲研究中心,做了题为《国际问题研究和当今智库担当》的讲座,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忠祥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杨洁勉研究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国际问题研究和当今中国智库责任担当之间的关系,并从国际问题研究的内涵、实践自觉和实践能力、理论功底和理论创新、立题谋篇与提炼简约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首先,杨主任分析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问题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历史传承与现状娓娓道来。接着,杨主任指出,现在国家特别重视发挥高校的智库功能,所以,成立了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高校学术研究以前是“先有队伍,后有任务”,现在根据国家实际发展需要,是“先有任务,再组队伍”。高校应当逐步成为有专业优势和重要影响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发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其次,杨主任指出国际问题研究实践的基本性和多样性。实践机遇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的是实践。实践和理论都有个累积和进化过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只独处书斋或做旁观者,就会失去实践能力的提高,杨主任鼓励同学们参与实践,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积累超一流的实践经验和思路理论基础,并列举了我校杰出校友王沪宁、崔天凯等人的事迹。
再次,杨主任认为国际问题研究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论创新,要具备专深、广博、才华和勤奋等特点。要熟知研究对象并有独到的见解,国际问题研究门槛本来就不高,在全球化扁平世界里更需学有专长;要有中外哲学思想、政治学理论、历史知识、经济军事知识和当代现实;要具备扎实的中外文字功底,具有国际水平的国际交往和交流能力;还需要勤奋,持之以恒。
最后,杨主任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讲授了撰写研究报告的四要素:立体、谋篇、提炼和简约。首先,认真学习国家重要文件、吃透精神和积极内化;其次,提前准备和全面布局是撰写高质量调研内参的基本保证;第三,学会提炼,根据本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条件,反复讨论;第四,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讲座结束之后,杨主任耐心、细致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杨主任197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是我校杰出校友,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讲者简介:
杨洁勉现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他同时还是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兼职博导、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导。杨洁勉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杰出专业人士”的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上海社科优秀专著和论文奖。
杨洁勉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国际体系、大国关系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他曾主持过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社科项目、外交部课题、国台办和市台办课题。
杨洁勉197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获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学位、美国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硕士学位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