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社会持续地看好非洲国家的市场,并做出了多项乐观的评估。自2006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以来,中国投资者对非洲国家市场的关注也是与日俱增,如“无限商机在非洲”“投资非洲正当时”之类的话语可谓夺人眼球。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对非洲市场充满热望的情形在近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最突出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的政治家和商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强调非洲的巨大市场潜力,为此他们还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探索和开发。 然而,到了今天,与非洲市场关联度最高的一个词仍然是“潜力”。 需求不一定是市场 外界看好非洲市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非洲国家的人口以及人口增长趋势,有人还直接提出了“人口就是需求,需求就是市场”这样的口号。 在2016年的一份题为《让非洲经济的潜力变成现实》的报告中,麦肯锡估计非洲国家的消费者市场和商业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时分别达到2.1万亿美元和3.5万亿美元。其中,人口增长是一个基础,而城市化是一个直接的推动力,它估计在2015年至2045年间非洲平均每年会新增约2400万城市人口。在2018年的一份题为《非洲的消费者市场潜力:趋势、动力、机遇与战略》的报告中,研究者提出,随着总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推进和中产阶层人群规模的扩大,非洲人对关键性产品和服务如食品、饮料、药品、医疗、教育等的需求将有增无减,到2030年时,光食品和饮料所代表的市场就可能会达到7400亿美元。 不过,在如此乐观的两份报告中,标题中最醒目的词仍然是“潜力”。 需求一定就是市场吗?我们可以先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有农业企业在非洲某国投资种植水稻,种植本身很成功,生产出的大米质量也好,当地人也非常喜欢吃大米,但实际情况却是这家企业的大米长期积压。因为能吃得起这些大米的人并不多,当地的普通大众并没有闲钱购买这种对他们来说也许算是奢侈品的东西。显然,在这个例子中,需求并没有有效转化为市场。 第二个例子,在当下的津巴布韦,经济不振货币不兴持续地扰乱着国家和民众的生产生活,企业和民众对燃油、电力、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等有持续的需求,但这些商品的短缺却是常态——实际上,也并不能说这些商品短缺,只是因为供给者对津巴布韦的短期发展没有信心,对它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本身尤抱疑虑,因此选择控制供给。在这个例子中,由于津巴布韦国家发展的原因,需求与市场几乎完全割裂了。 在第一个例子中,需求不等于市场的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有需求的人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在第二个例子中,需求不等于市场的原因是经济整体的混乱,导致需求与供给脱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例子所反应的情况在非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前一个例子中的购买力问题。大部分非洲国家普通民众的购买力都较为低下,一些民众手中没有或者只有极少现金、银行没有或者只有极少存款,他们没有“闲钱”,虽然他们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却无法有效地转变为市场;一些非洲国家或者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混乱,或者有陷入某种混乱的可能,一些混乱不但会遏制需求,更是会搅乱市场。 影响市场的因素多种多样 除了厘清需求之外,在非洲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市场的因素。 最基本的是要考虑特定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稳定度和社会安全度。大部分情况下,政治是否稳定和社会是否安全是可见的,其对市场的影响是可预见的,一般投资者都能掌握,当然这其中仍然存在对稳定度和安全度认知是否到位的问题。但在一些国家,有时并不能排除政治形势突变和社会安全在短时期内迅速恶化的可能,有时风险甚至会在几无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从而给市场带来巨大乃至毁灭性的打击。近有如埃塞俄比亚的波动,远有如利比亚的大乱,皆是例子,值得注意。 其次,要考虑非洲国家政府政策的可持续性和能否真正贯彻执行的问题。在一些非洲国家,前任政策现任改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具体的举措朝令夕改的都有。而论政策的贯彻执行,可以说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做得不够好,有的甚至做得非常差,容易出现有政策不执行、执行走样或者差异化执行之类的问题。反映到市场方面,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能不能有效地推进交易、能不能持续地占有市场、能不能安全地让市场获利落袋,等等。 再次,要充分地估计“通往市场的路”的长度。在非洲国家,所谓“通往市场的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落地所要经历的流程,二是产品运达市场前所要经过的过程。前一个方面涉及行政管理的效率,后一个方面涉及仓储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水平,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短板。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是非洲国家的“通病”,甚至已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以至于判定一个在非洲的投资经商者是否成熟,首先就要看他对此是抱怨还是主动适应。至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情况,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情况不同,不同行业受影响的形式和程度也不同,但我们在谈市场时常常说的“运费低廉”“保时保质”恐怕总是很难的。 此外,还要明白,当我们说非洲或者某个非洲国家的市场很大时,这很大的市场并不是只为我们而留。在一个非洲国家里,首先有它本土的商业力量,然后大部分情况下还有它前殖民宗主国或者与前殖民宗主国关系密切的商业力量,前者的本土优势和后者的历史渊源是我们难以复制的。在一些特定的非洲国家和区域,还有特定的“商帮”,比如阿拉伯商人、印巴商人、中东商人以及一些混血商人群体等,这些“商帮”在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化上较我们有优势,投资能力和经商本领也不逊色。就非洲的市场而言,我们仍是一个新入者,我们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很强,这是应该承认的。 挖掘非洲市场潜力:有理由乐观,有必要谨慎 需要明确的是,前述对种种问题或者不利的强调并非是为了泼冷水。以当前非洲发展的总体形势和中非关系发展的良好态势来看,我们仍然有理由对非洲的市场保持乐观,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对我们自身开发利用非洲市场的能力保持自信。但是,有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注意。 第一,一些特定的投资项目可能要注意规模问题。在对特定的市场并不了解、把握能力也并不是很足的情况下,控制规模是必要的,一些周期长和不稳定因素较多的项目尤是如此。比如基础设施工程,大多投入大,周期长,有的后续还需要运营;比如农业种植项目,要考虑自然和气候条件的难以预测和不可控,要考虑农产品的保存难题和价格波动问题。防范和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规模上来进行斟酌,否则一旦出现市场不足,就可能面临收益严重缩水乃至亏损难以为继的局面。 第二,充分估计各种“额外”的成本。比如因非洲国家行政效率低下而大大增加的时间成本,比如因基础设施不发达而增加的仓储和物流成本以及产品质量下降或者损耗,比如因腐败而不得不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比如因政治变动或政策变动而不得不做出的应对,如此等等。 第三,探索本土化之路。一方面是要从本土的视角来看待特定国家的市场,搞清楚这个国家和它的居民的真正能实现的需求,搞清楚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质量或品级,然后再去对应;另一方面是要用本土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特定国家的市场,尽可能地用这个国家本土的人,尽可能适应并且利用这个国家本土的文化。 第四,立足特定非洲国家开发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可能会有更大的空间。一是选取特定的国家,利用它在区域内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或者政策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利用区域的市场;二是利用某些非洲国家与外部世界的经贸合作安排,立足这些国家来开发国际市场。 第五,应注意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从现阶段来看,我们在农业援助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园区建设与运营、旅游合作等方面的优势是较为明显的,立足这些领域或以这些领域为背景依托来开发非洲的市场或许更能见成效。 非洲的市场潜力确实是一种吸引,但挖掘潜力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乐观是必要的,谨慎也不可或缺。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刘伟才 (本文刊登在《中国投资》非洲版2019年12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