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应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李洪峰教授为中心研究生带来了题为“对非传播与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讲座。此次讲座采取线上方式举办,由中心邓哲远副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机构的70余名学者与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洪峰教授首先表达了对非洲研究中心与参会师生的感谢,随后,李洪峰教授就本次讲座的内容阐述到:非洲在中国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传播是中非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够在此次讲座当中,站在中非文明互鉴的视角下来重新审视我国对非传播工作。随后,李洪峰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经历与见闻,就我国对非传播工作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论述。 李洪峰教授首先就我国对非传播的成效与挑战展开了论述。李洪峰教授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对非传播已经在传播内容本土化、传播主体多元化、学术研究与传播融合、多语言传播能力提升、中非联合话语体系形成、传播平台与机制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然而,李洪峰教授同样强调,非洲自身的复杂性、西方话语的影响,以及我国对非跨文化传播能力仍待提高、我国对非传播的路径仍需拓展、非洲媒体的本土传播意愿和传播能力仍需加强等问题仍然对我国对非传播工作构成了挑战 随后,李洪峰教授强调了非洲研究在我国对非传播工作中的作用,强调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非洲研究已经从“间接参与”逐渐发展为“直接助力”我国对非传播工作,以多元化方式,为传播提供知识支撑和内容支持。学术研究与国际传播交织互动,为中非合作注入人文内涵和思想内涵。但仍应当针对需求加大对话、形成学科合力、提升学术宣讲力度、加强与非洲本土媒体互动能力。 最后,李洪峰教授就如何推动我国对非传播发展的建议进行了再思考。提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我国对非传播工作的发展:一、以携手推进现代化为内容抓手,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传播脱贫致富经验; 二、以中非文明互鉴与人文思想交流为内涵支撑,展现中国现代治理中的文明基因;三、利用数字手段催化新闻和文化产品的创新和传播,提升传播效果;四、支持非洲本土叙事,作为对非传播的新维度,促进中非双向知识传播。 讲座最后,李洪峰教授与在线师生进行了互动,就相关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为时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愉快的氛围当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