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作为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的一部分,由中国非洲研究院承办的“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下设两个平行分论坛,分别是“合作共赢:共塑‘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新展望”和“文明共兴:共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新境界”。来自埃及、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智库的专家学者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中非携手实现现代化,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图为张永生主持分论坛研讨) “合作共赢:共塑‘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新展望”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主持,有6位中方专家学者和5位非方专家学者分别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和纳米比亚大学教授杰罗斯·康吉拉(Jairos Kangira)进行点评。 (图为分论坛发言人和点评人)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唐晓阳深入探讨了中非之间在发展知识共享中的实践与挑战。他认为中非发展知识交流应在科技、管理和政策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在实践中不断生产和更新知识。南部非洲研究与文献中心执行主任穆内奇·马达库凡巴(Munetsi Madakufamba)在就中非关系中的教育与技术转让发表了深刻见解。他强调中非合作应更加重视非洲本土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技术转让的可持续性,以确保这些合作能够真正为非洲的长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陆如泉详细介绍了中国石油集团在非洲实施的多个重要项目。他强调中非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光伏和风能项目在增强非洲能源自给自足方面的重要性。埃塞俄比亚“对话、研究与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阿布德塔·贝耶内(Abdeta D. Beyene)主要谈及非盟《2063年议程》与“一带一路”倡议。他呼吁通过更多的合作与协调,促进非洲国家与中国之间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与非洲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帮助填补产业空白,提升当地产业水平。他强调“绿色丝路”和“数字丝路”在推动非洲新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能源和数字化转型,提高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质量。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经贸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副教授拉娜(Rana Muhammad)指出,随着全球政治格局变化,中非关系已经超越传统的“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她强调中非关系持续发展需要克服知识鸿沟、数字鸿沟和西方媒体不良影响等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表示,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中国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支持,推动了中非合作的深化。他认为未来中非合作将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市场化和企业主导,经济走廊将为非洲实现工业化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加纳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Paul Frimpong)指出,非洲发展亟需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一带一路”倡议为此提供了重要机遇。他还以加纳为例反驳了西方在非洲债务问题上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指出,中非媒体和智库应加强合作研究,为中非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他提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知识分享方面的四点建议。塞拉利昂马可尼大学中非研究院院长阿尔法·穆罕默德·贾洛(Alpha Mohamed Jalloh)表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涵盖农业、采矿和制造业等领域,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目标高度契合。他还以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纺织工业投资为例,展示了中非合作在创造就业和提升国家出口能力的成效。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指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深度对接,非洲国家有望摆脱长期以来的发展困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强调中非合作还应拓展数字经济、生态环保、新能源和气候合作等新兴产业,从而为非洲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为叶海林主持分论坛研讨) “文明共兴:共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新境界”分论坛由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研究员主持,有4位中方专家学者和6位非方专家学者分别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原埃及驻华教育科技文化参赞乌麦伊麦·迦尼姆(Omayma Ghanem)进行点评。 (图为分论坛发言人和点评人)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格万加(Peter Kagwanja)表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支持非洲发展,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还指出双方应警惕地缘政治竞争和国际舆论中虚假信息对中非合作的干扰破坏。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提出,中非双方应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共同打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强调中非合作的关键在于推动诸如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等框架内的改革,以更好地解决全球问题。南非国家政府学院院长布萨尼·恩卡韦尼(Busani Ngcaweni)提出,要加快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非洲尤其需要技能再造,包括重塑政治领导力,提高政府机构效能,提升青年人才技术能力,增强传媒行业传播能力等。上海师范大学张忠祥教授介绍了中国学者对非洲历史的研究状况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认为需要继续深化对非洲历史的研究,同时推动非洲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共同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今日中国》杂志阿拉伯语版副主编侯赛因·伊斯梅尔(Hussein Ismail)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中非携手走向现代化道路、实现文明共兴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表示,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文明互鉴启示我们,尽管文化差异大,但可以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与非洲文明等相互借鉴,丰富世界文明。南非哲理中非国际交流智库董事长谭哲理(Paul Zilungisele Tembe)表示,中非合作仍面临如何具象化非洲国家形象、避免非洲分化和霸权主义等风险,同时也需要突破讲好故事的瓶颈。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轨道合作平台,可以推进中非合作互利共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冯颜利表示,加强非洲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找到不同文明间的共识和价值,减少文明差异和冲突,推动中非合作共赢。中非友好联盟副主席、马里在华中医迪亚拉(Diarra Boubacar)表示,中非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已广受认可,但影响力仍然不够强。为提升中非合作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中非需加强发挥智库作用和媒体宣传,充分展示中非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利用好双方的智库,建立多边交流机制,以促进更深入的中非交流与合作。非洲电影协会驻华首席代表,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岛屿协会执行副主席吕克·本扎(Luc Bendza) 表示,中非媒介在促进双方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媒体报道和影视作品等,中非人民能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消除误解,为中非友好贡献力量。 (图为“中非智库高端对话”现场)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经过两个分论坛的讨论,中非专家学者集思广益,深入探讨,达成广泛共识,为中非携手实现现代化、加强全面战略合作提供宝贵建议和思路。未来我们应鼓励更多研究人员和记者进行实地考察,亲眼见证中国和非洲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国非洲研究院也将继续支持中非双方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田野调查,期待未来能够展示更多中非合作的研究成果,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转自中国非洲研究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