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文】刘伟才:殖民统治与非洲经济的被动转型|中国投资

发布日期: 2021/07/31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导读


非洲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包含独立后非洲国家不断探索试图摆脱依附、建立独立自主民族经济和推进一体化等方面的努力。由于第一次转型所造成体系的强固,第二次转型的困难不小,阻力也不小

对非洲经济的改造

单一经济的形成及其影响

殖民统治确立之前,非洲人虽然仍能掌握主动权,但内部生产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外向依附性已在逐渐显现。殖民统治确立后,出于增进宗主国利益、有效控制和管理殖民地并使殖民地尽可能自助运转等方面的考虑,宗主国和殖民当局对非洲经济实施强制性改造,使非洲经济在被动的状态下发生转型。


对非洲经济的改造

宗主国和殖民当局对非洲经济实施的改造涉及财政、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对外经济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财政方面,为了尽可能减轻宗主国负担并扩展劳动力储备,各殖民地当局都重视向非洲人征税,并强调非洲人应以现金缴税。初期的征税主要是人头税和茅屋税,这些税收对殖民地财政的补益并不明显,但以现金缴税的要求迫使非洲人不得不去殖民者的矿山、农场打工,或者充当工程劳役,从而缓解或解决了殖民者的劳工需求问题,也改变了非洲传统的劳工体系。

在土地方面,在东南非内陆高原的一些自然条件好并且气候适合白人居住的地方,比如南非、南罗得西亚、肯尼亚内陆高原地区,殖民当局通过立法直接将相关地区质量最好的土地没收后交给白人,黑人则被驱赶进狭窄贫瘠之地。在南罗得西亚,1930年的《土地分配法》(Land Apportionment Act)将近一半的土地分给了当时数量只有约5万的白人,数量超过100万的黑人却只获得了约30%的土地,另有一部分暂时无法分配的土地被列为“王室领地”,实际上也是掌握在殖民者手中。在东南非内陆高原之外的地方,由于气候不适宜白人居住、土地占有体系复杂、农业生产必须依靠非洲人等原因,殖民当局并没有大规模没收土地,但仍通过租让和划拨等形式将大片土地交给跨国公司,这些土地主要是用来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在这种模式下,一部分非洲人不但失去了土地,还沦为占据土地的跨国公司的被强制劳工乃至征税对象。在比属刚果,利华兄弟公司(Lever Brothers,今联合利华前身之一)于1911年获授750万公顷的租让土地,公司可在这些土地上对棕榈油生产和收购实施垄断;在坦噶尼喀,英国政府划拨300万公顷土地用于花生种植,但这一种植计划最终失败。

在产业发展方面,宗主国和殖民当局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使非洲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相应的政策就是在着力发展以出口原材料为归依的矿业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忽视制造业的发展。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刚果和赞比亚的铜矿业、几内亚的铝土矿业、加纳的可可种植、乌干达的棉花种植、塞内加尔的花生种植等得到了宗主国的扶持和国际资本的大力投入,其中经济作物种植在推进过程中还包含了多种形式的强迫。与原产料生产和输出产业受重视相对应的是,大部分殖民地的制造业仅限于食品饮料加工和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并且这些制造业也主要是掌握在宗主国企业和移民的手中,即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当局扶持,受扶持的对象也是宗主国企业和移民。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了服务原材料生产和输出以及制造产品输入,宗主国、殖民当局和国际资本在煤炭电力能源供应方面遵循定点原则,在铁路等交通干线建设方面遵循简单地将原产料产地与港口连接起来的原则,除了少数几个点和几条线外,其他地方的发展都被忽视。直到今天,除南非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外,大部分非洲国家铁路系统的单线外向特征仍然是从地图上一看便知,非常明显。此外,为了便利对殖民地特别是对殖民地重要中心的控制,宗主国和殖民当局还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中转安排等方面下功夫,以保证宗主国和殖民当局能随时掌控殖民地。

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宗主国和殖民当局始终强调对各殖民地进出口贸易的控制。殖民地原料应优先向宗主国或宗主国认可的国家或地区出口,殖民地所需的制造产品则应优先从宗主国或宗主国认可的国家或地区进口。这其中,还包括价格的控制,即便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能获得更高的价格或者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能获得更低的价格,相关殖民地也还是必须遵循宗主国的控制原则要求。在西非,英属的黄金海岸和法属的象牙海岸都是可可生产大国且互为邻国,在象牙海岸出售可可的价格一度低于在黄金海岸出售可可的价格,一些可可农不满法国控制,有时就会选择“非法越境”,到加纳去出售可可。

 殖民时期乌干达的轧花厂

单一经济的形成及其影响

宗主国和殖民统治当局对非洲经济实施改造的一个重大后果是单一经济的形成。

在宗主国和殖民当局产业发展原则的支配下,大部分非洲国家都被塑造成了依靠一两种或少量几种原初农矿产品的单一经济国家。很多人能对刚果和赞比亚的铜、几内亚的铝土、加纳和科特迪瓦的可可、尼日利亚的棕榈油、乌干达的棉花、塞内加尔的花生、坦桑尼亚的剑麻等耳熟能详。直到如今,很多人对非洲经济的认知仍然是将一些特定的原初产品与特定国家相联系,如石油与尼日利亚和安哥拉、钻石与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之类。

单一经济本身是脆弱的。矿产品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影响,农产品除了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和价格影响外,还要考虑天气灾害、病虫害、准入标准等方面的影响。当这些影响呈现消极从而导致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出现问题时,相关国家常常找不到其他的补偿和救济。单一经济具有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对于大部分仍不具备相应足够制造能力的非洲国家来说,原初农矿产品总体只能用于出口,这就要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而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价格从长期来看又总是处在波动之中。在单一经济的框架下,相关非洲国家不仅仅是要考虑外汇收入和财政方面的直接风险,还要考虑相关变化对矿业领域就业、农民生产积极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传导性影响。而要明了的是,在一些非洲国家,这些方面可能会影响社会乃至国家政权稳定。殖民统治时期,可可不仅仅是黄金海岸的主要出口产品和财政支柱这么简单,它的生产控制、市场管理和价格制定一直是黄金海岸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宗主国和殖民当局将单一产业政策与指向型的投资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出口贸易控制等相结合,在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塑造了一种非洲国家知道有害但却难以摆脱的依附。至今,大部分非洲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实现经济多样化的呼吁持续多年而少有成效之后,现在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提出在承认单一经济存在必然性的基础上把单一经济做好、用好的策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退而求其次,同时也说明了殖民统治打造的单一经济体系的生命力。

非洲的铁路体系

结语

欧美——特别是英、法等原宗主国——的一些学者和政治人士认为殖民统治给非洲经济带来了有利的影响,称殖民统治将非洲经济由原始的维持性经济转变为现代的商品货币经济,在非洲的荒野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城市,为非洲带去了现代化的制造业与财政金融机制等。他们认为,殖民统治使传统落后的非洲经济转型为现代经济。应该说,转型确实发生了,殖民统治时期非洲总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不可否认。但是,这种转型是被动的,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初衷也只是为宗主国利益服务。而转型也好,提升也罢,都是以非洲的依附和被控制为代价。

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非洲经济有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殖民统治时期的被动转型,第二次转型则包含独立后非洲国家不断探索试图摆脱依附、建立独立自主民族经济和推进一体化等方面的努力。从现在来看,第二次转型仍在推进中。由于第一次转型所造成体系的强固,第二次转型的困难不小,阻力也不小,能否成功尚属未知。

作者:刘伟才,系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刊载于《中国投资》2021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