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就非洲而言,近现代意义上的劳工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晚,但由于非洲本身特定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框架以及与外部世界特殊关系等方面的原因,非洲的劳工问题却颇为复杂。 《非洲劳工通史:20—21世纪的工人、雇主与政府》(下称《非洲劳工通史》)由多位作者合作,它从多个维度对非洲劳工历史及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比较全面地呈现了非洲劳工历史的纵向历程、横向领域和重要主题。 《非洲劳工通史》主体内容共分六部分:“自由劳工与非自由劳工”部分围绕工资劳工、散工与非正式劳工、强迫劳工这三方面进行论述;“劳工相关主要生产部门”部分对农业、矿业、工业与制造业、运输业这四个生产部门的劳工问题进行探讨;“国际维度与劳工流动”部分关注国际劳工组织与劳工流动这两个问题;“工作形态”部分对家内工作、军警工作、犯罪与非正式工作、白领工作、运动、旅游与娱乐工作这五类具体的劳工工作形态进行分析;“企业家与自雇就业”部分关注资本家与劳工、企业管理劳工、专业从业人员与行政人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国家、工会与福利”部分则关注劳工与国家、工会、社会福利、互助与合作这四个方面内容。 《非洲劳工通史》首先强调“劳工”一词所指的广容性,认为它应指“所有劳动者”——既包括富有的企业家、主要生产部门的正式劳工,也包括家庭工作者、护工以及各种非正式工人和非自由工人。因此,不光农业、矿业、工业与制造业、运输业等主要生产部门的劳工问题受到关注,其他如家务工作者、军人、警察、文体工作者等也是研究对象,甚而连犯罪、非法或非正式的工作也被纳入考察的范围。非洲劳工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非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外界常用的生产部门、产业或者行业分类标准等来看待和分析非洲的劳工问题。 《非洲劳工通史》强调非洲劳工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有多种原因,也有多种表现。从原因来说,首先,不同的非洲国家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国家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有的是矿业的地位比较突出,有的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一些小的国家则对服务业、文体产业、旅游业等有较多的依赖,不同的经济情况对应的劳工问题也不同;其次,劳工和劳工工作本身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还涉及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等,这些不同意味着不同的劳工会有不同的挑战和挑战应对能力;再次,劳工问题在不同的非洲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进程,又在不同的现实发展框架中经受不同的塑造,不同的非洲国家还会对不同的劳工问题有不同的态度和政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 从表现来说,劳工问题除了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外,也会在政治、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凸显,比如影响政治进程或被政治进程利用、影响社会分层和性别关系、改变农村或者塑造城市、催生新的文化形式、通过移民乃至难民的载体形成劳工外流或导致劳工问题输出等。种种劳工问题可能会以和平或者比较和平的形式呈现,也可能引发矛盾、冲突乃至混乱。 《非洲劳工通史》重视从历史的层面梳理非洲劳工问题,强调非洲劳工历史的连续性。非洲近现代意义上的劳工和劳工问题是伴随着殖民入侵和统治而产生和发展的。为了发展生产出口产品的商品农业和矿业,为了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殖民者将有些地方的非洲人变为强迫劳工、契约劳工或者工资劳工;随着围绕一些重要的矿产地或者交通枢纽逐渐形成城市,又出现了各种零散工和非正式劳工。殖民者主导下催生的劳工形态改变了一些地方非洲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特别是使一部分人脱离农村和土地,塑造了对日后非洲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工人阶级”和城乡关系。除了催生新的劳工形态外,为了获取劳工、管理劳工和压制劳工反抗,殖民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的地方还设立专门的机构,使劳工问题逐渐成为非洲国家政治和行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继承了殖民时期的劳工获取、使用、管理和管制框架。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些非洲国家的政府并不能很好地驾驭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劳工框架,也不能很有效地应对比较尖锐的劳工问题。另一方面,一些被认为属于“殖民罪恶”的劳工机制实际上也被不同程度地延续下来,比如强迫劳工、劳工低报酬或者低福利等,这又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政府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工会和关注劳工问题的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在非洲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开始渗入一些与劳工问题不直接相关的领域。 《非洲劳工通史》在强调非洲劳工历史连续性的同时也关注劳工问题的演变。从历史上来看,有从传统农牧劳工转为现代工资劳工的转变,有一部分人从不愿成为劳工到希望成为劳工赚取工资的转变,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有一部分生产部门或行业从只使用男性劳工到也吸纳女性的转变,如此等等。从现实来看,非洲的劳工问题也仍然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新的生产部门、新的交通和通讯技术、新的外部投资模式等等,仍在不断地塑造着非洲的劳工、劳工工作形态和内容、劳工与国家的关系等;劳工和劳工组织本身也在不断地探索利用新的工具、平台和路径等,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提升自己的整体地位和影响力,力图使自己在政治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指定和执行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非洲劳工通史》主要内容是对非洲劳工历史进行回顾和分析,但它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关注当下和未来。从大的方面来看,进入21世纪后,非洲国家提出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和“2063议程”(Agenda 2063)等战略框架,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非洲国家必须从非洲劳工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具体方面来说,能不能处理好劳工问题意味着能不能使更多的人从发展中受益——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还意味着能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非洲国家自身要重视并处理好劳工问题,与非洲国家相关的国际合作伙伴在这方面的态度和行动也非常重要。国际合作伙伴往往有自己的劳工文化和劳工问题准则,但它们也需要考量非洲国家在劳工问题方面的文化、准则和诉求,这要求国际合作伙伴尽可能地在知晓和理解非洲劳工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推动与非洲方面的良性互动。 就中非关系来说,非洲劳工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力已经得到展现,一些具体的劳工问题对中非关系形成较大冲击的事件也已多次发生。当下和未来,如何更好地发现并处理好劳工问题,将是在非中国企业和机构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从中非关系的大局来看,还是从具体企业和机构的发展来说。 |安德里亚斯·埃克特(Andreas Eckert)| 作者简介: 安德里斯·埃克特(Andreas Eckert),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系教授,主要关注非洲近代史、殖民主义史、劳工史等。 The ‘Labour Question’ in Africanist Historiography 1. Wage Labour 2. Precarious and Informal Labour 3. Forced Labour 4. Agriculture 5. Mining 6.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7. Transport 8.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9. Labour Migrationk 10. Domestic Work 11. Military and Police 12. Crime and Illegal Work 13. White-Collar Workers 14. Sport, Tourism and Entertainment 15. Capitalists and Labour in Africa 16. Entrepreneurial Labour 17. Professionals and Executives 18. Labour and the State 19. Trade Unions 20. Social Welfare 21. Mutualism and Cooperative Work 22. The ‘Labour Questions’ in Africa and the World (作者简介:刘伟才,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刊载于《中国投资》2020年9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