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非洲——评第四版《非洲》

发布日期: 2020/04/01  作者:    浏览次数: 23   返回


 导 读

引导人们去认识非洲人的社会、艺术、政治过程和结构,非洲人和他们的活力,非洲大陆的挑战和潜力

非洲在变,世界在变,非洲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变。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非洲。问题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非洲?

《非洲》是一本力图在全面深入介绍非洲的同时把握非洲发展时代特点的书。它于1977年出版第一版,出版后逐渐成为北美大众了解非洲的一个窗口,也为一些人进一步认识非洲提供了一扇门。此后,该书又分别在1986年、1995年、2014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本文关注的是2014年出版的第四版(Maria Grosz-Ngate, John H. Hanson, Patrick O’Meara, Af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4)。

第四版的《非洲》由多位作者完成。这些作者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各异,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或关注点选题撰文,关注的对象仍然是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信仰和文化这些基本的方面,但关注的视角却颇有一些创新或者说“与时俱进”的特点。

在讲述非洲的地理时,本书当然是介绍了作为长期不变存在的地理环境本身,如地貌、气候、生态等;但另一方面,本书也告诉读者,外界对非洲这个地理存在的认知是变动的。实际上,外界是用了数千年的时间才看清非洲的全貌。在古老的时代,欧亚世界看非洲的目光先是被撒哈拉沙漠阻挡,然后又被传说中的“月亮山”——实际上是现在东非内陆高山地区——阻挡。那时,外界的人们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可以做一些推测——曾有推测认为尼日尔河是尼罗河的一段或者一条支流,而对“月亮山”以南地方的情况则要等到16世纪后才逐渐知道。

或许,现在的我们会认为,我们已完成了对非洲地理的认识,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幅能体现多种地理信息的非洲地图。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有那么多人一直坚信非洲到处都很热,这种“坚信”也只是最近这几年才慢慢地有所改变。所以,我们也许应该承认,我们对非洲地理的认知仍是在一个变动的过程中。

在讲述非洲的经济情况时,本书关注了非洲总体的、长时段的发展问题;但另一方面,本书特别关注非洲国家普通民众的日常经济生活。它讲农村居民的维持性生活,还有可能会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它讲城市居民的就业,既有正规的就业,也有非正规的就业——当然也有失业;它也讲非洲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但关注的重点却是在外工作的非洲人给留在国内的家人汇回钱款。这其实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非洲或者是更真实的非洲,因为宏观层面的经济情况我们可以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非洲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平台找到很多的数字和文字描述,而非洲国家的普通民众到底是怎样在生活,我们实际上很少了解,而也许恰恰这才是最能反映非洲国家现实的东西。

在讲述非洲的社会组织和变迁情况时,本书特别关注移民、旅行、技术手段变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家庭、亲属关系和社区仍是非洲居民生活的中心,人们在这个框架中活动,但人们的流动性也在加强。在一个不再孤立并且不断变动的社会里,非洲人的组织和交往都在发生变化,比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像以前那样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比如代际关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最突出的一个点是城市化的推进,这一进程带来了空间转型和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它不断地冲击着非洲人的社会,持续地改变着非洲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而当社会问题激化到一定程度,一部分非洲人似乎又会“回到过去”——比如疾病与医疗,当“现代化”无法提供充分服务时,一些人就会求助“多元化”的治愈途径,包括巫术、神谕之类。

在讲述非洲文化方面的内容时,本书把与大众相关的文化当作了重头。在第三版《非洲》中,有一章“非洲城市中的大众文化”;而在第四版中,取而代之的是四章的内容,分别讲视觉艺术、音乐、文学和电影。就视觉艺术来说,本书强调非洲视觉艺术存在的广泛性,它既包括传统的手工制作艺术品、与风俗和信仰相关的表演性实践,也有现代的雕塑、绘画、装饰工艺等成果。就音乐来说,本书既强调音乐在非洲某个具体地域层面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强调非洲音乐在区域和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影响,并认为非洲音乐是认识非洲的一个重要入口。就文学来说,本书强调非洲文学的非洲特性,认为应重视非洲语言的文学和非洲化的欧洲语言的文学;同时也强调非洲文学的多样性,因为它涉及不同的自然地理和政治生态、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实践、不同的本土和非本土语言以及不同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发展进程。就电影来说,本书重点介绍分析了非洲的电影生产、电影事业推进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非洲人观影困难等问题。

非洲文化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外界最难把握的,因为外界可能难“审”非洲之“美”。如视觉艺术和音乐,外界大众虽然了解不深,但总还是知道一些东西。而文学和电影,却是极少为人知,甚至长期存在一种歧视性的态度,譬如“非洲哪有什么文学”或者“非洲电影有什么好看的”之类。实际上,非洲诞生或培育过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作家,非洲一些国家有至少在数量上来看算发达的电影业。

除了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外,本书还着重从与外界关系的角度讨论了非洲的历史、从政府治理和人权等方面出发讨论了非洲的政治发展、从融合碰撞的角度讨论了非洲的宗教。

从第三版的1995年到第四版的2014年,非洲发生了很多变化。1995年的《非洲》有一个关键词是“危机”(crisis),而2014年的《非洲》的关键词则是“复兴”(renewal)。进入21世纪后,非洲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来呈现自己的活力和多样性,非洲的智慧、非洲人有特性的个人生活和在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集体参与活动越来越为外界所知。

但是,“复兴”并不容易,甚至“复兴”到底意味着什么,非洲和外界都还认识得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有很多不一致。在一个持续变动的环境里发生的复杂的互动到底会让非洲和非洲国家走上什么样的道路?

对于非洲人来说,挑战是显然存在的。当然非洲人正在努力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从本土知识中寻找灵感,也从外部世界获取经验,政治家、企业家、学者、艺术家、宗教领袖、传统信仰传承者等等从各个方面来认知和处理他们所在国家的各种事务。

第四版《非洲》的编者和作者们的希望是“引导人们去认识非洲人的社会、艺术、政治过程和结构、非洲人和他们的活力、非洲大陆的挑战和潜力”。这不仅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对非洲的认识,还需要坚持发展的眼光,看到非洲的不变,也看到非洲的变。


《非洲》(第四版)
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玛丽亚·格罗兹-恩盖特、约翰·H·汉森、帕特里克·奥米拉主编|
作者简介:
玛丽亚·格罗兹-恩盖特(Maria Grosz-Ngaté),人类学工作者,主要关注西非农村社会转型、非洲妇女问题等

约翰·H·汉森(John H. Hanson),非洲史沿究者,主要关注西非穆斯林社会发展史
帕特里克·奥米拉(Patrick O’Meara),主要关注非洲政治与国际发展问题,在第一版至第四版中均担任编者。
三位编者均为美国人。

目录:
1  Africa: a geographic frame
2  Legacies of the past: themes in African history
3  Social relations: family, Kinsip, and Community
4  Making a living: African livelihoods
5  Religions in Africa
6  Urban Africa: lives and projects
7  Health, illness, and healing in African societies
8  Visual arts in Africa
9  African music flows
10  Literature in Africa
11  African Film
12  African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13  Development in Africa: tempered hope
14  Human rights in Africa
15  Print and electronic resources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刘伟才

(本文刊登在中国投资,202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