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选年看非洲

发布日期: 2016/04/30  作者: shcasadmin   浏览次数: 794   返回


       2016年堪称非洲大选年,共有包括中非共和国、乌干达、尼日尔、贝宁、刚果共和国(刚果布)、赞比亚、加纳、冈比亚等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已经完成或即将在年内进行大选。非洲国家的选举历程,折射出非洲政治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也反映了非洲政治与国家治理探索之路的艰辛曲折。
 
        非洲的“超级选举日”
 
        2016年3月20日,尼日尔、贝宁与刚果共和国同时举行大选。这三场选举堪称当前非洲选举政治的缩影。
 
        尼日尔是饱受贫困和动荡的西非内陆国家。2009年,为谋求第三个总统任期,时任总统坦贾先后解散了国民议会,重组宪法法院,举行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将其总统任期延长3年,并取消连任限制。这一举动遭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欧盟等的制裁,尼日尔陷入宪政危机。2010年2月,尼军将领吉博里拉·希马发动军事政变,关押坦贾,解散政府,停止实施新宪法。2011年3月,尼日尔举行了宪政危机结束后的第一次大选,优素福胜出。
 
        2016年2月21日,尼大选举行第一轮投票。在主要反对派候选人、前总理阿马杜被捕入狱的情况下,现任总统优素福以48.4%的得票率位居第一,但未能直接当选。第二轮投票前,包括阿马杜在内的20个反对派组成联盟,认为选举不公,呼吁选民抵制。但第二轮投票仍于3月20日如期完成,优素福得票率高达92.49%,在争议中获得连任。
 
        西非小国贝宁的此次大选颇有看点。1990年实行多党制后,贝宁政局基本稳定,被视为非洲国家“民主转型”较为成功的案例。贝宁现任总统亚伊曾担任西非开发银行行长,2006年参选胜出,2011年获得连任。亚伊在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措施,颇受好评。近年来,有动向表明亚伊试图修宪留任。最终,亚伊本人于2015年6月宣布自己将不会再次参选。
 
        贝宁大选的另一个看点是选民在津苏与塔隆之间的取舍。津苏是贝宁现任总理,母亲是法国人,在法国出生并接受教育,与法国社会党关系密切,曾担任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的顾问,后成为在法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投资银行家和媒体老板。回到贝宁从政后,津苏高举“延续传统”旗帜,被认为是典型的亲法派精英。塔隆则是商人出身,凭借棉花产业发家,成为拥有亿万身价的贝宁首富。塔隆在选战中主张“改变”,强调与旧制度“决裂”。首轮投票后,津苏与塔隆得票率领先。进入第二轮,首轮落选的其他25名候选人宣布组成“决断联盟”,联合支持塔隆。最终,亲法精英不敌棉花大王,塔隆成功当选。
 
        刚果(布)大选本身并无太多悬念,引人关注的是,在重重压力之下,萨苏总统成功获得了“第三任期”。
 
        2002年1月20日全民公投通过的刚果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不得超过70岁,任期7年且只能连任一次。萨苏担任刚果(布)总统已达32年之久,不仅超过年龄限制,且从2002年起已经连任两届。2015年10月,刚果(布)举行宪法公投,通过了新宪法,取消总统候选人的年龄限制,任期由7年改为5年,为萨苏的第三个总统任期消除了法律障碍,而后,萨苏宣布将总统大选提前到2016年第一季度。2016年3月20日,刚果大选举行第一轮投票。选举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安保措施保证选举顺利举行。3月24日,刚果(布)内政部宣布,萨苏获得60.39%的选票,成功连任。
 
        曲折艰辛的政治探索之路
 
        非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历史上写下过灿烂的篇章。但在近代之前,非洲传统文明和传统文化相对封闭,与外界甚少交流,缺乏产生现代政治理念与治理学说的土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反帝反殖民运动使得非洲民族解放事业取得重大突破,非洲国家纷纷获得独立。但老一辈非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领导人所关注的,主要是打破旧有的西方殖民体系,对国家该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之路并无充分准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多种内外因素作用下,非洲大陆出现了一股修订宪法、确立多党制的政治改革浪潮。目前,除斯威士兰和厄立特里亚等个别国家外,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实行了议会多党制。
 
        尼日尔、贝宁和刚果(布)的大选表明,议会多党制在很多非洲国家已逐渐巩固,今天的非洲民众对于选举投票已经习以为常,非洲政治家对选举政治的游戏规则也愈发熟悉和适应。但在议会多党制的表象之下,部族体系、家族观念、宗教矛盾、军人势力、文化习俗、外来干预等各种传统“非洲因素”依然存在且相互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非洲政治生态。投票选举固然已成常态,但长期执政、家族政治、“第三任期”等非洲政治的特有现象并未消失,继续深刻地影响着非洲大陆的政治和治理发展进程。非洲国家曲折艰辛的政治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国际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非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始终关注着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治理发展进程。
 
        联合国和非盟等国际组织在引领非洲国家走向民主、和平与包容,实现良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2月15日,非盟制定的《非洲民主、选举和治理宪章》《非洲治理框架》《非洲互查机制》开始实施,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章立制,用法律手段遏制非洲国家的选举乱象。2016年1月3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出席非盟第26次首脑会议开幕式时发表讲话,提出选举将是对良治的检验。他表示赞赏那些致力于让位、尊重宪法规定任期限制的领导人。
 
        美、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通过各种方式显示其在非洲政治生态中的存在。上世纪90年代初非洲大陆所经历的“第三波民主浪潮”固然有冷战结束的大背景,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法等西方国家施压的结果。2015年9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非洲时表示,如果非洲国家的总统还继续第三任期,那非洲大陆就毫无进步可言。据称,为了抑制亚伊的修宪冲动,奥巴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曾亲自出面,支持亚伊在卸任总统后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一职。
 
        非洲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应当由非洲人民自己来选择。基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绝不会对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指手画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洲国家的政局与选情和中国无关。
 
        近年来,本着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原则,中非双方有意识地加强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促进共同发展。双方在治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国家正致力于实现《2063议程》绘制的非洲梦,期待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背景下,中非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两大优势相得益彰,有助于把中非友好优势转化为促进双方合作发展的动力,将中非巨大的合作潜能转化为惠及人民的实实在在成果。





来源:
http://www.zfhz.org/plus/view.php?aid=13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