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非公共外交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摘要

发布日期: 2013/12/01  作者: shcasadmin   浏览次数: 773   返回


       近年来,中国的非洲战略日趋成熟并引起世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在非洲软实力的建设,开展对非公共外交,从而增进非洲各国对中国的情况、政策和价值观的理解,创造更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改善中国在非形象。课题组认为从中国自身角度研究对非公共外交策略的同时,不能忽视包括英国、美国和法国在内西方国家的经验,他们开展对非公共外交的历史悠久,手段多样化且相对成熟,公共外交成果显著。本课题的研究以美、英、法三个西方主要大国对非公共外交为案例进行考察,从各国对非公共外交发展脉络着手,包括对各个时期的对非公共外交总体思路、战略目标的梳理;各国开展对非公共外交的主要途径和效果,包括整体思路和个案分析,尤其是成功案例的详细分析;各国对非公共外交特点总结;最后具体结合中国在非开展公共外交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建议。

 
     西方开展对非公共外交的主要途径和效果方面。法国公共外交的五大支柱是外交部及其派驻海外网络、国防部 、法国海外视听媒体、文化外交和法国发展署。这五大支柱中包含了相关国家部门机构、媒体网络和政策特色这些不同元素。依据这一思路,课题组选取文化推广、对外传媒体系和国际援助这三个方面来观察法国对非公共外交的主要途径。美国国务院是指导美国公共外交的核心机构,也是美国公共外交活动项目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国务院下设的“公共政策及公共事务局”是负责领导和协调美国所有驻外使团的公共联络部门和美国公共外交的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事务和公共外交的助理国务卿的工作职能是指导和开展美国公共外交活动的具体工作,并就有关事项向国务卿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美国驻外使领馆是美国负责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常设机构。各使领馆官员身处美国外交的第一线,他们以美国政府的名义行事,代表着美国的对外形象,并在美国驻外大使的指导下协调开展美国政府的公共外交工作,是美国开展对外文化和信息交流,了解国外民情民意一个首要环节。美国新闻署是隶属于美国国务院负责开展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个职能部门,通过设在100多个国家的联络站进行各种新闻、教育和文化活动。英国对非开展公共外交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外交(教育文化交流)和媒体外交(国际媒体传播)两个方面。英国的文化外交主要负责执行的部门是英国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英国文化协会。这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力图促进英国和其他国家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西方对非公共外交的特点方面。法国体现出公共外交中国家居于核心地位,出资力度大、国家主导角色与多元行为主体灵活结合,官方色彩适时淡化、外交部在庞大的公共外交体系中作为整合不同领域的主体、以庞大的语言和文化推广网络强化文化认同、多语言和多媒体为特色的对外宣传打造法国影响力渗透下的群体等特点。美国体现出具备完整的公共外交战略和专门从事公共外交的机构和人员、新闻信息沟通、文化产品输出和人员交流多管齐下的公共外交体系、以利益为导向的援助是美国对非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各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公共外交实践过程中强权、霸权色彩突出等特点。英国的公共外交不同于法国主要由外交部统一领导的集中型管理体制,采取的是相对灵活的分散性管理体制。通力合作、协调发展是英国公共外交的又一特色。英国形成了纯熟的综合性合作模式,成员不仅包括国内的各相关部门、组织,也包括公共外交对象国的相关组织、机构,它们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合作体系,共同促进了公共外交的发展。与中国等国家的公共外交发展较为“官方”的模式相比,英国的公共外交更具有一种独特的亲民魅力。

  
        虽然西方对非公共外交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既与总体意义上的公共外交的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各国自身公共外交的实施情况不无关联。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信息的真实性问题。西方通过公共外交手段所展现的未必是真实可靠的、能够取得外国公众信赖和共鸣的信息,因此未必会得到非洲民众的认可。二是影响力相对有限。因为公共外交影响的对象是普通公众,而这些人处于外交政策制定圈的最外层,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力既不直接,也非常有限。三是实用主义过强,对公共外交的实际投入不足。西方受实用主义外交哲学的影响,其公共外交政策的制定未免有些短视。

  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经验对于推动和开展我国对非公共外交工作具有如下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政府议程设置,设立对非公共外交政治框架。课题组认为在现阶段,设立公共外交活动政治框架包括设定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未来目标和理想、国家的形象标志和身份识别系统和公共外交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 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对非公共外交事业协调发展。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组织有力的管理体制是西方国家顺利实施和开展公共外交的前提保障。目前, 我国公共外交虽已基本形成了多层级的对外交流机制, 但从总体上看, 各机构内部和各级机构之间, 却缺乏应有的协调, 公共外交资源整合度较差, 远未形成合力。

  三、 对非开展公共外交应以对话模式为主。应注重对非公共外交的开展形式,应为对话模式,而不是单方的独角戏。对话模式可以使得听者一方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聆听,听者方面相对也会考虑说话方所要传达的讯息。这种模式能帮助听者方让说话方了解自己的顾虑,并能让说话方着重讨论听者方的实际利益问题。

  四、 海外文化传播成本和机构运营模式亟需创新。在海外文化传播成本和机构运营方式方面,法国对外文化机构的资金运行模式亦值得参考,尤其是法盟的经营模式。我国在发达国家的文化机构是否可以考虑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实现国家投入的合理化和利益最大化,这有助于在合理范围内给予对非文化外交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 以中国发展的成功模式为载体向非洲推广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应总结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发展问题,也包括政治革新、社会和谐和文化发展等在内,从而提升中国模式的整体示范作用,增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精神感召力。

  六、 重视对非洲研究智库和市民社会的培育, 着力培养“第三种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以本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传媒和市民社会资源为依托,在公共外交领域形成了一种由政府出资、民间组织共同管理和多元参与的局面, 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我们应尽快在国内培育出一个精通非洲主要通用语言、深谙传播规律、通晓沟通习惯, 有权威、有地位的政治群体, 同时还必须在西方国家的组织体系尤其是利益团体层面, 花大力气精心培养出一个支持中国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非政府精英团体, 以逐步改变对非公共外交主体单一化倾向。

  七、 不断创新对非文化传播手段,打造非洲本土化文化产品。应进一步加强我国对外传媒影响力建设,加大对非洲的影响力覆盖。报道机构在对非宣传中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效果。从传播策略上看, 政府不如非政府力量(主要是学者和各种民间组织), 中国人不如外国人宣传。

  八、 重点培育非洲汉学家和知识分子阶层,增进非洲对中国的理解力。通过固定渠道招收以非洲有学术能力或外交官潜质的青年参加非洲青年汉学家研修班。通过研修班,可以使非洲青年汉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使他们了解到中国的道路和模式的特点。这些青年汉学家将会为未来中国文化在各国的传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中也可能出现一批非洲各国中对华政策的制定者。

  九、 公共外交应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以公众为导向。公共外交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但灵巧的公共外交要依赖于它所宣传的主体和内容,必须保证实际行动的可信和正义,公共外交才能名副其实地开展。如果公共外交沦为纯粹的辩解与宣传,不仅不能说服他人,反而会引起对方的怀疑和反感,最终将对国家形象和软实力造成损害。

  十、 加强对非信息传播, 推动公共外交工作信息化。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在公共外交中的巨大作用, 并将其视为推进其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武器。我们在这方面相比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我们的传媒优势并不明显。因此, 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这一倾向, 在对外传播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 充分汲取民间智慧和动员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孙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