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经济史与非洲历史专题研究”工作坊综述

发布日期: 2019/11/05  作者:    浏览次数: 142   返回

2019年10月26,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举办第四期“非洲研究工作坊”。本期工作坊主题为“非洲经济史与非洲历史专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非洲经济史》”的编纂进展汇报和专题研讨为本次工作坊的重点内容。

工作坊开幕式由上海师范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主持,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教授与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李安山教授先后致辞。

本期工作坊研讨分为四个阶段。

  

  (刘伟才副教授 摄)



第一阶段由中国亚非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宏明主持,主要就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多卷本《非洲经济史》”的编纂进展与问题进行了汇报。

多卷本《非洲经济史》分导论卷、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五卷,分别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舒运国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刘伟才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陈晓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沐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李智彪研究员负责。

关于导论卷,舒运国教授重点谈到了原始材料缺乏与多学科研究挑战的问题,特别指出欧美有大量经济学人才进入非洲经济史研究领域,他们将多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带进非洲经济史的研究之中,而国内在这一点上有所欠缺;此外,作为中国首部比较全面的《非洲经济史》,如何避免“西方中心论”和“非洲中心论”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和把握的问题。

关于古代卷,刘伟才副教授首先谈到了时空框架安排的问题,提出要把握并妥善安排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的问题;其次是资料问题,主要涉及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人类学资料及语言学资料,其中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古代希腊罗马世界记录、阿拉伯世界记录以及中国古籍记录,考古资料则涉及非洲各地区代表性考古遗址的发掘报告与研究成果。就古代卷而言,刘伟才明确了考古资料的重要性,并特别指出要注意吸收21世纪以来的考古研究新成果。

关于近代卷,陈晓红教授提出该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一方面是驾驭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重大的问题如何解释也需要斟酌,比如殖民统治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非洲方面的能动性、单一经济问题等。此外,还应注意到,关于这一时期的资料多来自原殖民宗主国,因此在撰写过程中如何体现非洲的主体性也面临一些挑战。

关于现代卷,沐涛教授表示采取的是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一方面,本卷所涉及的19601990年代被整体定义为“非洲经济探索时期”,基本情况是60年代到70年代经济有所发展、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走下坡路、80年代时经济情况最差、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调整,后稍有起色。另一方面,本卷初步选定十余个非洲国家开展国别个案研究,但已选择国家的代表性还在斟酌中,基本宗旨仍是力求顾及各区域、呈现全非洲。

关于当代卷,李智彪研究员重点提出了数据使用的问题。在此卷所覆盖的1994年至2014年间,相关数据资料非常丰富,既有非洲国家和非洲国际组织自己的数据,也有域外相关国家的数据,还有重要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相关组织等的数据,其中不乏在同一事物上数据不同的现象,如何协调统一非常重要,也极具挑战。

各卷汇报完毕后,李安山教授进行了点评,他强调了多卷本《非洲经济史》编写的重要性和难度,同时特别就近代卷所涉及的非洲方面能动性的问题提出了指导和建议,提供了多个具体事例作为参考。

  

  

第二阶段主题为“非洲经济史:古代与近代”,由沐涛教授主持。

刘伟才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经济史视野下的南部非洲石建文明》。刘老师从经济史的视角出发,对石建的选址(Where)和形态(What)、如何建的(How)、什么时候建的(When)、谁建的(Who)、为什么要建(Why A)、为什么后来不建了(Why B)诸问题进行解读,对选址的经济考虑、石建的经济功能、对外贸易与石建的建设年代和建设者的关系、气候和资源条件变化以及外部冲击导致石建兴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李鹏涛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20世纪上半叶非洲殖民地棉花种植推广活动》。李老师指出,棉花、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对殖民时代的非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棉花尤其得到殖民者持续而集中的关注。种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还表现在整个社会层面。殖民者试图在非洲强行推动一些经济政策,同时强行塑造一些经济观念,这既改变了非洲的经济面貌,也冲击了非洲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观念。但是,在殖民者强制的过程中,非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也表现了出来,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去应对乃至反抗。

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陈晓红教授也关注了棉花种植这一问题,她的发言题目为《葡属莫桑比克强迫种植棉花制度及其影响》。陈教授介绍了莫桑比克棉花强迫种植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对20世纪30年代葡属莫桑比克强迫推广棉花种植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价格担保体系、强制招募劳力、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等。陈教授认为,推广棉花种植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使莫桑比克的经济表现出单一性,其对棉花的依赖非常严重。

发言结束后, 舒展大使进行了点评,他就石建文明问题提供了一些与东北非地区相关的信息,而围绕石建文明发言的刘伟才老师则做出回应,表示确实一直有人认为东南非石建文明与东北非有联系;此外,与会学者还就殖民地强迫种植、非洲国家单一经济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些学者从自己熟悉的区域和国别的案例出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均表示应更全面地看待强迫种植、单一经济等涉及殖民统治本身及其影响方面的问题。

  

  

第三阶段主题为“非洲经济史:现代与当代”,由刘贵今大使主持。

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的陈金龙博士关注殖民经济,他的发言题目为《殖民经济与非洲自主性再思考》。陈博士以坦桑尼亚为例,介绍了剑麻、棉花、咖啡这三种经济作物在坦桑尼亚的种植历史和在坦桑尼亚经济中的地位。剑麻行业一度发展兴盛,但种植剑麻的本土农民受益不多;棉花种植曾由殖民当局推广,最后转化为小农经济;咖啡主要也是小农种植,但得到小商人资本的支持。在影响各种作物经济变迁的因素中,有殖民当局的政策,有国际市场的形势,也有坦桑尼亚本土农民和小商人的主动介入或调适,也体现了殖民统治下非洲人的能动性。

舒运国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多卷本<非洲经济史>编纂过程中的几点思考》。舒教授特别指出应该正确对待“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中心论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在当前,在非洲经济史领域,欧美学者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非洲经济史的话语权,但是以欧美标准判断非洲的经济发展,为欧美利益服务不符合非洲国情。因此,非洲学者应该更多地发声,中国的学者则应加强与非洲本土学者的交流,只有综合多种话语和优势,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洲经济史研究体系。

李智彪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当代非洲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及主要问题》。李老师提出,可以选取1994年、2008年、2014年这三个年份作为当代非洲经济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当代非洲经济发展具有各国发展不平衡、不同产业增长有快有慢、增长成果分配不均、对外部依赖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等特点。对于种种问题,李老师认为,推动非洲一体化有利于非洲实现工业化,获得经济独立。

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黄玉沛博士的发言题目为《非洲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刍议》。黄博士提出,可尝试从西方视角、非洲视角、第三方视角对非洲债务可持续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同时,结合相关数据,从非洲国家债务历史演变进程来看,当前一段时期并不是非洲债务问题爆发的高峰期。黄博士认为,三方合作是非洲债务可持续问题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但需谨慎操作。

张宏明研究员为此阶段作点评。张老师特别就债务问题发表了看法,他指出,非洲国家债务的具体数据对非洲国家债务危机研究非常重要,而掌握具体数据也有利于中国学者反驳“中国债务陷阱论”。

  

  

第四阶段主要就三个专题展开研讨,由舒展大使主持。

丽水学院的郑晓霞博士专注非洲妇女问题研究,她的发言题目为《新南非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19952005)》。郑老师介绍说,“新南非”成立以前,南非妇女长期处于无权无地位的状态,尤其是黑人妇女还要承受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的压迫。“新南非”成立后,政府推进男女平等进程,男女平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在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女性平均月收入低于男性,同等受教育程度的黑人女性则低于白人女性。郑老师认为,虽然过去十年来南非在提高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王涛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美国对英布战争的外交政策》。王老师指出,英布战争期间,美国对布尔人的求援持保留态度,也反对欧洲大陆国家支持布尔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与英国经济联系密切,有强烈的文化种族认同;另一方面,英美认为自己是英布战争中的正义一方,他们发动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此外,美国还希望通过支持英国来制衡欧洲大陆国家,这样既能削弱英国,也能削弱欧洲大陆国家,符合美国国家利益。

张忠祥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伊巴丹历史学派的发展——基于伊巴丹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选题(19642014)的分析》。张教授结合自身对非洲史学史的研究和在伊巴丹大学的实地调研,介绍了非洲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民族主义史学派——伊巴丹学派——发展历史与特点,特别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伊巴丹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选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呈现了其逐渐多样化的历程,它们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史,还涉及医疗社会史、环境史、妇女史等领域。对此,张教授认为这一方面是与国际历史学发展历程相契合,但另一方面却不再体现伊巴丹学派最初专注于政治史、帝国史和民族主义史学的鲜明特色。

李安山教授就此阶段作评议。李教授表示,郑晓霞老师的研究对提高中国女性地位亦有借鉴价值;王涛老师的发言提到了英布战争中美国的角色,这是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张忠祥教授提出了伊巴丹大学历史学博士选题趋于多元化但也可能因此逐渐丢失自身特色的问题,这值得关注。李教授认为,在中国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中国非洲史研究也有紧跟西方话语的特征。尽管在西方仍掌握话语权的背景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中国学者应该进行中国特色的非洲史研究。

       

       工作坊最后由刘贵今大使进行总结。

       刘大使肯定了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近年在非洲经济和非洲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影响。对于舒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非洲经济史》”,刘大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这第一本由中国学者编写的非洲经济史能突出中非经济交往,体现中国特色,力求在中国的非洲史研究和中非关系研究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上师大非洲 Africafe 2019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