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举办“非洲环境史专题讲座”:《南非环境种族主义:历史与研究》

发布日期: 2022/10/12  作者:    浏览次数: 20   返回

    2022106日早10点,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办的非洲资源史系列专题讲座《南非环境种族主义:历史与研究》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包茂红主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舒运国主持。

    包教授本次讲座的立意是在世界环境史和世界种族主义史中重新认识南非种族主义和环境种族主义史。他从三个层次 (作为意识形态、制度和实践的南非种族主义)分析了南非种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而重点讲述了南非环境种族主义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最后剖析了南非环境史研究的进展。



本次讲座从介绍种族主义概念开始,包教授指出:种族主义是一种根据生理差别来认定文化优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思想和实践,它既是一种社会集体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南非,种族主义是以意识形态、制度和实践三种形式存在的。作为意识形态,南非种族主义经历了从神学种族主义到“科学”种族主义和社会种族主义的发展历程。作为制度,南非种族主义从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演变为种族隔离(Segregation)和分别发展(Apartheid)。作为实践,南非种族主义并不像作为意识形态和制度的种族主义那样僵化,相反,却表现出很多灵活性,形成了一些“灰色地带”。南非史学,无论是殖民主义史学、还是激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南非实现和平过渡后的新史学更进一步,正在呈现出新的样貌。南非史学在种族主义史研究中不断与时俱进,构建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历史。

在厘清了种族主义史及其不同认识之后,包教授通过解析环境种族主义概念及其学术史来关照南非环境种族主义史。环境种族主义史从美国不同种族身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环境中这个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概念,具体指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导致在资源环境利用上存在严重的种族不公平现象。另外,即使是在环境运动中,也存在少数族裔被排除在领导层之外的现象。后来,这个概念被泛化,也用来指代国际上出现的发达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的歧视性掠夺和废弃物的歧视性出口等现象。

从这个概念出发,包教授具体分析了南非城市和工农业以及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种族主义问题。在白人主导的城市中,流动的黑人劳工生活在环境状况恶劣的城乡结合部;在工矿业中,流动劳工不仅工作环境污染严重,居住环境因为基础设施不足和面积逼仄而疾病流行;在黑人保留地和后来的黑人家园,由于人口众多而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不但导致严重土壤侵蚀,而且造成黑人内部的环境不公;在猎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中,非洲人基本被排除在外,成为自己原来生存土地上的“盗猎者”。所有这些环境不公都是种族主义在环境领域的表现。尽管南非种族主义在政治上已于1994年通过和平过渡大体上得到解决,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其中涉及的最关键问题是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的阶段性矛盾,从而使新南非的环境种族主义更具复杂性。

最后,通过回溯南非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史,包教授指出,南非环境史研究中的两种思路(就南非本身研究南非环境史和把南非置于世界环境史中进行比较研究)也同样适用于南非环境种族主义史研究。一方面,通过把南非环境种族主义史与南非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演变结合,为新南非构建出新型的南非环境史和南非史,另一方面,通过与世界环境史研究的借鉴和融合,既发现南非史和南非环境史的独特性,又体现南非史和南非环境史研究对世界史和世界环境史研究的贡献。

包教授的讲座激起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舒运国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张忠祥教授和几位研究生就新南非史学的发展、南非生态女性主义史、南非国家公园史等进行了提问和交流。包教授不但解答了大家的提问,还对如何进一步研究南非史和南非环境史做出启发性的指导。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包茂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慕尼黑大学、萨塞克斯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特任教授或高级研究员,现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史、海洋史、亚非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代表作有《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中国の環境ガバナンスと東北アジアの環境協力』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撰稿人伍岳峰,为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