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行动”:中非合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发布日期: 2019/06/07  作者:    浏览次数: 978   返回


          2019525日,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举办第三期非洲研究工作坊本期工作坊以中非合作论坛2018北京峰会八大行动为主题,探讨中非合作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工作坊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创始人、名誉主任舒运国教授致辞。

        工作坊第一阶段关注非洲发展问题,由刘贵今大使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的李智彪研究员,他的发言题目为《非洲工业化面临的十大两难选择》。李老师首先指出工业化对非洲实现政治、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并强调非洲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先有明确目标——最初步的目标或者说国别层面的目标应该是改变目前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的基本外贸格局,最终目标或者说全非层面的目标应该是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进一步则还要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能够用自己的军事装备保卫未来的工业化成果。李老师系统提出了非洲工业化眼下面临的十大两难选择:1、全非层面的工业化目标与非洲各国工业化目标统筹兼顾的难题;2、究竟是优先发展工业还是优先发展农业,大部分非洲国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和一以贯之的政策;3、是选择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路径还是进口替代型工业化路径;4、如何在经济多元化与专业化之间进行抉择;5、如何选择重点行业,到底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是优先发展轻工业;6、如何处理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的矛盾;7、如何处理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矛盾;8、是大力发展传统工业还是要兼顾新技术导向型工业;9、工业产品是瞄准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如果是国内市场,是瞄准国内普通民众市场还是中产阶层市场;10、非洲工业化是该由政府规划还是市场驱动。针对各个问题,李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或回答。李老师也认为,在非洲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一定要让非洲人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位发言的是谢菲尔德大学城市研究系的黄正骊老师,她的发言题目为《非洲城市基础设施与土地制度》。黄老师自2011年开始即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多地实施调研,对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有较多的认识和体会。黄老师通过案例来展示非洲国家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变化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亚的斯亚贝巴的轻轨使城市空间得到延展,但其线路设计不够合理,破坏了城市的一些面貌,地铁沿线空间没有很好开发,地铁运营者受益较低,城市职能部门对地铁沿线缺乏统一规划,未能将一些资源合理统筹在公共部门之下;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到恩德培机场的高速公路项目大大压缩了交通时间,但由于其土地私有,而政府又缺乏有效的土地收费和土地税收的机制,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有效转化成政府公共收入;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标轨铁路项目改善了埃塞俄比亚的交通状况,培训了一大批铁路管理人才,但是其运营也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黄老师指出,近年中国成为非洲建筑产业最大的承包方,当前和未来都有一些需要专业应对的问题,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和企业、基建运营管理企业等可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进行了点评。黄老师就非洲工业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非洲国家工业化路径的选择应该从本国实际出发,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由于非洲国家资金短缺,引进外资是必然,引进外资也必然会和发展民族工业有冲突,但是非洲国家不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外,而是要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

  

        第二阶段议题为中非农业合作,由舒运国教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农业农村部外经中心的耿建忠副研究员,他的发言题目为《非洲农业发展困境与需求思考——基于苏丹,刚果(布)和莫桑比克的实地调研》,耿老师介绍了自己在非洲多国进行农业调研和农业援助指导的经历。在苏丹,农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生产技术能力薄弱且受气候影响大;在刚果(布),传统小农的生产模式仍为主导,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肉牛的疾病防疫体系也不健全;在莫桑比克,农业的自然条件很好,但农业发展本身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的农业援助正在莫桑比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位发言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的汪段泳副研究员,他的发言题目为《中非农业合作案例分析》。汪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的概况,通过几组数据的对比,指出非洲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但相应的发展水平却很低,这值得研究和思考。汪老师指出了非洲农业发展的一些重要限制因素,如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灌溉土地面积较小、主要依赖小农生产等。汪老师根据其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安哥拉等国进行的调研,通过一些生动详实的案例,论述了后发国家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实现中非合作的比较优势对接等问题。

        第三位发言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刘伟才副教授,他的发言题目为《对非农业投资的市场选择与开拓:基于在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的观察》。刘老师首先分析了非洲农业市场的基本问题:国内市场狭小、区域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初步加工、储藏、运输能力不足,易导致质量缺陷、标准不符等。刘老师列出了目前对非农业投资的基本领域,主要是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农资/农产品贸易、农家乐等方面;对非农业投资的主要市场则可分为华人市场、本地市场、对应非洲国家政府或机构的定向市场以及有待开发的区域、国际市场。通过对农业本身以及诸种市场的分析,刘老师就对非农业投资市场开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当前对非农业投资特别是民营投资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发展特色产品,开拓华人市场和本地中高端市场;二是依托农业实施多元化,进一步挖掘华人市场;三是在中非合作框架下开拓和利用定向市场;四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资本地化生产,开拓本地和区域市场。

        舒展大使进行了点评。舒大使明确了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要注意独立思考;此外,非洲各国各地的历史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在非洲的调研不仅要立足现状还要注意回溯历史。

  

        第三阶段议题是对非投资与中非经贸,由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大夏书院院长沐涛教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来自中非发展基金研究发展部的郝睿总经理,他的发言题目为《对非投资合作的新情况新趋势》。郝老师首先对非洲经济总体情况进行了一些论述,指出其存在“无工业化的经济转型无制造业的经济多样化无就业的增长三个特点。郝老师回顾了中非关系的演进,指出当前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新抓手新路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开展务实合作的有效平台,也是南南合作和国际对非合作的典范,未来中非合作要进行转型升级,可能要从贸易和工程承包为主导逐渐发展转向为以投资合作为引领。郝老师指出,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对非投资仍然将保持小步快走的趋势,针对非洲当地复杂多变的情况,对非投资应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既采取更长远的眼光,又要管控好短期波动风险。

        第二位发言的是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的黄玉沛博士,他的发言题目为《浙江对非经贸合作:特点、领域与深化路径》。黄博士总结了浙江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态势特点:政府与民间交往日益密切,机制逐步建立;双边贸易稳步发展,进出口结构差异较大;对非投资迅猛发展,领域更加多元;对非援助力度加大,成效逐渐凸显;新兴领域合作步伐加快,彰显浙江特色。黄博士还进一步以巨石埃及项目、万邦德南非项目、海康威视非洲创新园、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为例,对浙江对非经贸合作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与总结。黄博士指出浙江对非投资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就非洲方面而言,基础设施不完善、青年失业率高、民族问题和恐怖主义等,这些都是制约双边深化合作的瓶颈;就浙江省自身而言,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支持仍存在不足,未来可以在搭建平台、出台政策、建立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张忠祥教授进行了点评。张老师指出,郝老师的发言提供了一些信息和数据,有利于我们认识对非投资的最新情况;黄博士则从地方对非合作切入,有总体分析,有案例详解,而基于这些观察和研究提出的建议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四阶段议题是中非人文合作,由舒展大使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何烈辉先生,他的发言题目为《人力资源:非洲发展的短板》。何烈辉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涉非工作实践,指出非洲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较大问题是一些到海外留学的非洲青年,理论知识很好,但回国之后很难与非洲国家的实际国情和需要相结合。何烈辉先生认为非洲国家应更多地重视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有技能的蓝领工人。何烈辉先生指出,非洲人力资源的发展,既需要非洲国家自身努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助,中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或接受培训,相应的甄选和管理工作应进一步探索完善。

        第二位发言的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牛长松副研究员,她的发言题目为《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前景与挑战:基于南非、赞比亚案例》。牛老师分析了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背景和南非教育体系架构下的职业教育。南非职业教育目前面临一些困难,包括教育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青年失业问题严重等。牛老师认为,目前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是政府引导与推动,院校为实施主体,再加上企业积极参与,就这三个层面,牛老师分别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就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面临的挑战,牛老师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加强能力建设、如何与中非经贸等领域合作相互结合等问题,同时牛老师也就中国职教经验的总结与分享、在评估基础上提高合作有效性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牛老师对未来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制定战略性规划、实现学历学位互认、建立校企合作等多重路径方向。

        第三位发言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陈志禄老师,他的发言题目为《中国与博茨瓦纳教育交流的实践与探索》。他介绍了中博人文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奖学金、基础教育交流、短期人力资源培训、援建学校和文化活动中心、高等教育孔子学院等。陈老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国际教育的经历,总结了中博教育交流的几个特点:总体上呈现单向性;以高等教育为主,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还比较缺乏;缺乏品牌性的、高质量的合作项目;以政府资助为主,极少有社会力量的参与。陈老师肯定了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在博茨瓦纳的汉语教学与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中博教育合作的未来,陈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包创新教育合作领域、加强智库合作、拓展孔子学院的功能、鼓励企业和优秀人才参与以及建立有效的教育合作评估机制等。

        沐涛教授进行了点评。沐老师指出,中非教育合作很有必要,双方加强了解也有利于深化双方的经贸关系以及减少双方的文化摩擦和外交摩擦。此外,中非人文合作也是“八大行动计划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刘贵今大使作总结发言。

        刘大使指出,本次工作坊主要围绕“八大行动展开,特别是在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能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大使指出,本次工作坊参会人员具有广泛性,除了从事研究的人员,还有企业家,特别是很多人都在非洲有比较丰富的实地调研经历和感悟,尽管大家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总体上还是有不少共识的。在促进非洲的发展上中国一直是诚心诚意的。非洲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资源丰富的大陆,不会被人类发展进程永远抛在后面,总有复兴和发展的机会。随着中非关系的推进,我国出现了对非研究热,但总体来讲我们对非研究起点不高,研究队伍比较分散,还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只有更多的人关心非洲、关注非洲,那我们才可能在研究非洲方面有更多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