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于沛研究员为中心研究生作讲座

发布日期: 2018/11/30  作者:    浏览次数: 353   返回


    2018年11月28日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于沛研究员,为中心研究生作了一场题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生产力革命、交往革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座,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主持。


    一开始,于沛老师概括了学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意义。第一,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第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赋予了这个时代新特点与新趋势,同学们作为研究世界历史的后备军必须紧跟趋势,抓住动态进行研究。第三,“世界历史”作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专业术语,属于哲学世界观范畴。


    接着,于沛老师给同学们讲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世界历史”研究,在其研究中一共做了7个编年史摘录,这些编年史摘录大多用英语、法语写成。于老师主要介绍两部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的笔记。其一,《马克思历史学笔记》。,该笔记是马克思对公元前1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历史做了批判性的评述。其二,《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1879—1882),是就公元前1世纪以前欧洲历史作了详细的摘录。于沛老师提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但马克思在此基础上丰富完善“世界历史”理论,并强调它的主题是实现人的解放。其次,于沛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从历史到世界史: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大体始于16世纪,经过四次生产力革命。这一转变的动力,主要是生产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称之的“交往革命”,是指19世纪工业革命后期和其完成后发生的世界性的交通和通信革命变革,世界由此进入了密集型的社会交往时代。


    最后,于沛老师着眼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讲述“世界历史时代”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有了新的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种种新迹象的出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在与学生互动环节,于沛老师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耐心回答学生问题。最后张忠祥老师总结道:于沛老师的讲座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理论盛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应证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加强对这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培养理论思维,促进对世界历史和非洲史的学习。(非洲研究中心研究生欧阳媚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