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访学随笔 2

发布日期: 2018/09/05  作者:    浏览次数: 245   返回



韩鑫鹏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非洲的评价与看法自然也是见仁见智、因人而异的。正如马卡姆所言非洲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所认识的非洲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也可能会被那些信奉另一个非洲的人嗤之以鼻。”这种对于非洲认识的强烈反差,更为这片人类文明的热土蒙上一片神秘的面纱,也催促着我们加快深入非洲、了解非洲的步伐。


人生总是在各种的不确定性与反复变化当中不断前行的,这也催生出了人生当中诸多的意外之喜。我们总会感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过有朝一日会去做某件事情,就我而言,“去非洲”便是我人生当中的意外之喜。


我时常开玩笑说不是我选择了非洲史,而是非洲史选择了我。但无论如何,我与非洲的缘分已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研究非洲自然少不了要深入非洲,恰如读万卷书方要行万里路。没有到过非洲,我们对非洲的了解与看法便总是停留在书本之上,我们对非洲的认识便永远不可能具象化、立体化。倍感幸运的是,经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资助,使我获此机遇能与非洲大陆零距离接触,去实地感受非洲这一人类文明发祥地的风土人情。让我也可以骄傲地认为自己对非洲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尽管这样的观点也可能被那些信奉其他非洲的人嗤之以鼻。


非洲是不是特别的热啊?回国之后,这应当是我被亲戚朋友们追问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了。“热”,大概是众多没有到过非洲、对非洲不甚了解的人们心中对非洲最直观的认识了。“热”也自然而言的成为了非洲的象征与符号。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其实与我们长时间把非洲大陆视为一个整体,以偏概全有着极大地关系。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便是这个道理。非洲大陆总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是中国领土的3倍。非洲拥有54个国家,12亿人口,这样的非洲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在习惯性的使用“非洲”这个整体性概念的同时,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忽视其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起伏各异的地形地貌以及特色鲜明的传统风俗所带来的内部差异。恰恰是这样的差异性使得非洲更为的绚烂多彩,让非洲大陆更具魅力。以我所去的肯尼亚为例,尽管横跨赤道,但终年温度保持在1025摄氏度之间,这便是其位于东非高原这样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海拔的差异使得肯尼亚虽地处热带地区,温度却十分宜人。对于我这个在上海与高温天气苦苦斗争的人而言,下飞机的那一瞬间,肯尼亚凉爽的气候所带来的幸福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比拟的。肯尼亚适宜的气候也让每一位土生土长的肯尼亚人平添了一份自豪感,每一次在与当地人聊到气候的时候,不难发现他们的骄傲之情总是会毫不掩饰的写在脸上,让人羡慕。


非洲是不是特别的穷啊?如若谈到外界对于非洲的刻板印象,就不得不提及非洲的贫困问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课本知识的学习当中还是舆论宣传的塑造之下,非洲与贫穷似乎总是如影随形。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难以忘记迈克尔·杰克逊为埃塞俄比亚饥荒赈灾所创作的那首《We Are The World》,难以忘怀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那一张《饥饿的女孩》。多年过去了,同中国一样,非洲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非洲这片发展的热土正在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自己摆脱贫困的决心。尽管脱贫非一日之功,非洲国家目前的所为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希望,贫穷绝不是非洲人民的最终归途。就我在肯尼亚一个月的观察而言,类似于肯尼亚这样的非洲国家对于改变本国的贫困现状做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对于国家现代化的追求使得其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也由此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发展割裂、错位的畸形状态,早期城市化的诸多弊病开始凸显,这也是肯尼亚为实现其国家现代化所要经历的阵痛。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着“东非小巴黎”的美誉,市中心高楼林立,众多国际组织、跨国贸易公司将其非洲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设立于此。这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对于肯尼亚经济大环境以及市场潜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肯尼亚近年来自身经济保持良性增长态势的有力表现。但就在首都内罗毕核心商务区的不远处,有着肯尼亚第一大、非洲第二大的贫民窟——基贝拉贫民窟。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近百万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密密麻麻的锡制小屋与市中心林立的高楼大厦形成的对比鲜明而又刺目。这便是当下肯尼亚的真实写照。在肯尼亚,随处可见的是“二手”商品,二手的汽车、二手的衣物等等。当你第一次行走在非洲的街头,你一定会惊讶于看到的非洲人身上穿着的众多时尚品牌。有的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虚假的现代性”,我并不否认,但我还认为这是全球化时代在非洲留下的烙印,虽然由于种种历史因素的阻碍,非洲在现代化的时代长期以来似乎扮演着一个“失声者”的角色,但好在它一直都在,仍有着一席之地的非洲自然也不会永远甘于成为这一时代的被动接受者,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看到非洲为全球化时代所赋予的印记。


在非洲的中国人多吗?中非关系发展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非双方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与发展任务。随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这一中非交往平台的出现,中非关系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双方在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密切沟通。中非之间的人员往来也更为频繁。在肯尼亚学习期间,我本人十分幸运地结识了数位在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老师与志愿者同学,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我得以尽快适应肯尼亚的生活节奏。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们常年扎根海外,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也正是由于他们作为中华文化使者的辛勤耕耘,才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座座桥梁。此外,本人也在黄玉沛学长的帮助下有幸到肯尼亚著名的手机生产商传音公司进行调研,在与公司负责人的交流过程中,对在非企业的现状以及肯尼亚的营商环境、市场需求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


总而言之,非洲之行绝非寥寥几笔便可以一并道尽的。十分感谢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为我提供的这次深入非洲实地考察的机会,也感谢张忠祥老师与导师刘伟才老师对本次非洲之行给予的耐心指导。“没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非洲与中国本万里之遥,曾几何时,非洲那么的远,如今却那么的近……



图一USAMBARA BLOCK 2 肯雅塔大学留学生公寓门前

图二乔莫肯雅塔机场外一景

  


 

图三肯雅塔大学附近的铁道

图四肯雅塔大学正门

图五内罗毕市中心一角

图六内罗毕市区街景

  

  

  

                                      (本文作者韩鑫鹏是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