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经济结构与非洲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 2020/09/2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西方在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对于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有人把这种影响称为“殖民地遗产”。殖民地遗产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各个领域。殖民地遗产在经济领域的最大表现就是单一经济结构。所谓单一经济结构是指经济上主要依靠生产和输出一种或者几种农矿原料产品来维持国民经济运作的畸形经济结构。
1

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生产与消费的外向性:生产的产品与国内消费市场缺乏联系,而是直接出口国外市场。在殖民地时期,这些产品主要运往宗主国,供其作为工业原料和生活消费品所用;在非洲独立后,则主要输往世界市场。

第二,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在国民经济中,一种或者几种农矿初级原料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其他经济部门,诸如工业、粮食生产等都得不到应有发展,于是造成了经济发展失衡的状态,因此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脆弱。

第三,对外部经济的依附性:单一经济结构是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它对于外部经济具有严重的依赖性,不但产品销售依赖外部市场,而且工业制成品和粮食也需要从外部进口,因此非洲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2

非洲国家独立后,明确意识到改造单一经济结构的必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收效不大。通过分析非洲开发银行在2015年对于非洲国家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通过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来看:其中一种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量在50%以上的,就有21个国家,占非洲国家总数的39%(见下表)。如果把两项出口商品和三项出口商品占总出口量的50%的国家一起计入,那么这个数字要更加大得多。

其二,从非洲国家出口的商品品种和种类来看,几乎是清一色的农、矿初级原料产品:第一类是自然资源的矿产品,如黄金、石油、天然气、锰、铜、铁、镍、铝、铌、钽、磷酸盐和钻石等。第二类是农业经济作物,诸如,腰果、棉花、芝麻、丁香、蔬菜、烟草、咖啡、可可豆等。第三类是渔、木等产品,诸如金枪鱼、其他鱼类、木材、鲜花等。在非洲国家出口商品中,几乎找不到工业制成品或者加工产品。

3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在1989年发表的《替代结构调整计划的非洲方案:变革与复兴的框架》中指出,非洲经济结构,即“非洲经济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格局,是导致不发达和倒退的最根本原因”。单一经济结构对于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一,由于生产、流通和销售都与国外市场紧密联系,因此,世界市场的供需变化和价格消长直接制约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旦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国家财政就可能大幅度减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19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直接引发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危机;而2013年开始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使原本形势一直不错的非洲经济遭受严重冲击,非洲国家陷入了困境。这次疫情的肆虐,影响也十分明显。肯尼亚前总理奥廷加对于单一经济结构的负面影响做过形象的比喻:“当美国打喷嚏时,欧洲就感冒,亚洲得肺炎,而非洲的肺结核开始恶化”。

其二,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作用,非洲国家生产的初级原料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附加值很低,而非洲国家需要进口的制成品的附加值却很高。非洲国家明显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交换之中。
其三,单一经济结构使非洲国家的生产基础十分狭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指出:非洲大陆农业和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业仍然以传统生产技术和低生产率为特征,粮食和原料生产受当忽视。工业结构狭窄,发展薄弱,部门之间缺乏联系,资金、人才、技术仰赖外国。
4

曾经有人提出:非洲依靠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能否克服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直接推动非洲大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新世纪初非洲大陆因为出口商品价格上涨,经济出现快速增长(在2014年之前的14年间,非洲年均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由于单一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因此出现了“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

第一,由于非洲经济继续严重依赖初级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因此投资仍然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采掘业,并没有导致投资率的全面增长,而且与其他经济部门几乎没有联系。
第二,非洲的经济增长是由初级商品驱动的,就业强度较低,也就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较低。因此,非洲大陆继续遭受高失业率的困扰,特别是青年和女性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会依然不足。
第三,经济增长没有带动农业发展,在许多非洲国家中出现了去工业化,制造业所占的份额在原先已经较低的水平上继续下降。

单一经济结构成为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如何改造非洲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非洲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要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舒运国,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

(本文刊载于《非洲热点观察》,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