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首期非洲研究·工作坊举行

发布日期: 2018/05/07  作者:    浏览次数: 252   返回

图为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第一期“非洲研究工作坊”启动仪式现场。
图为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第一期“非洲研究工作坊”启动仪式现场。

人民网上海5月7日电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第一期“非洲研究?工作坊”启动仪式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出席了启动仪式,并发表致辞。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顾问、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教授在启动仪式上作主旨报告。首任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卢旺达大使舒展,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大使唐振琪也出席了启动仪式。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主持了启动仪式。

本次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办。工作坊主题是“中非合作论坛2018峰会展望”,具体议题为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非人文交流合作、中非安全合作、中非经贸合作,以及中非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等。来自有关部门、院校、智库和企业的代表共计20余人出席了工作坊。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在致辞时首先向各方代表前来出席工作坊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中非合作论坛2018峰会今秋将在北京举行,希望大家能为这次峰会和中非合作贡献智慧。他介绍道,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以及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交流计划”合作单位。他还表示,非洲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特色,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和加强非洲研究。

关于中非合作论坛机制,首任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作了《从机制建设看中非合作论坛的实效与前景》的发言。他以自己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和驻南非大使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中非合作论坛的开创、发展与效果,以及相关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中国前驻厄立特里亚、卢旺达大使舒展在《非洲国家对中非合作论坛的期待》的发言中,从中非双方需求的角度,指出近年来非洲国家发展形势的变化,为中非合作论坛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非洲国家对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和中非合作论坛2018峰会充满了新的期待。

关于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顾问、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教授在《对于中非人文交流的思考》的发言中表示,有必要加强对非洲的了解和研究,有必要加强中非人文交流。他认为中非人文交流还需要从民间着手,进行持久的努力,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上海邻耘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钱勇先生在《非洲青年对华印象》的发言中,以自己在肯尼亚创办电商企业的经历,讲述了非洲青年人对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的认识,认为互联网即是非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在《青年合作与中非合作论坛》的发言中,仔细分析了非洲青年人口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中非青年论坛的创立,并认为中非青年将成为中非人文交流的生力军。

关于中非安全合作,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大使唐振琪讲述了自己与纳米比亚三任领导人的交往和友谊,认为要研究非洲国家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寻求合作的领域,并强调了中非安全合作的重要性。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地区安全研究室主任余建华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中非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认为中非安全合作需要深入开展下去。

关于中非经贸合作,以及中非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伟才副教授在《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非农业合作》的发言中,以自己多次赴津巴布韦进行中非农业合作调研的经历,指出了非洲农业发展和中非农业合作的潜力,并对2015年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中中非农业合作的部分案例进行了解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晓雷在《非洲近期局势的发展及对中非合作的影响——以津巴布韦为例》的发言中,根据自己前不久对南部非洲三国赞比亚、莱索托、南非的调研情况,讲述了三国有关人士对于当前非洲形势的看法,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落实情况,以及对2018年峰会举措涉及的意见与建议,并分析了津巴布韦目前正反两方面的形势及其对中非合作的借鉴意义。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者杨廷智在《中非合作论坛与非洲一体化进程》的发言中,以中非合作论坛18年历程和非洲一体化进程100年的历史视角,阐述了二者的发展历程、运作方式、彼此联系和对策建议,认为中非合作论坛与非洲一体化进程是非洲历史发展进程的结合,二者是互利互助、互补互进的关系,可以相向而行。

最后,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对本次工作坊作了总结。他说,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非洲研究?工作坊是一个机制化的学术研讨平台,每年举办两次。本次工作坊研讨内容丰富,参与者各抒己见,广泛交流,热烈讨论,为工作坊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非洲研究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种新范例。(杨廷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