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副教授做客“光启青年说”,做“水通千万里:非洲水问题及其治理”的讲座

发布日期: 2020/07/03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629日晚上1930分至21时,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张瑾副教授应邀做客上海师范大学“光启青年说”,在腾讯会议平台开设了题为“‘水通千万里’:非洲水问题及其治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伟才副教授主持,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教师、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张瑾副教授从非洲水资源与非洲水问题概况说起,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张瑾副教授指出,我们普遍认为非洲缺水,但其实非洲的水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因为非洲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且开发不足,所以非洲水资源的有效和永续利用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当前城市化发展的现实。污水、水卫生条件不足、水利水电开发不足等都制约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讲座第二部分,张瑾副教授主要介绍了非洲水问题的路径探讨。非洲的行业发展大多依赖水资源,因此,保障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非洲国家都有专门的水项目、“预算”及相关“承诺”,但由于经费不足,大多数国家难以兑现相关承诺。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水处理率仍只有30%,自1990年以来仅增长了4%。此外,非洲水治理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和阶层差别。对于非洲水治理的界定和推广主要源自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水机制十年能力发展方案”等。由于水资源与各行业、领域的相关性和联动性,非洲水治理需要多主体、多领域的合作,这逐渐成为非洲各国、国际组织乃至全球的共识。

  讲座第三部分,张瑾副教授主要介绍了非洲水治理的未来前景。张瑾老师认为,多种融资、管理模式带来的水治理创新,或许可成为非洲水资源未来治理的先驱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日益重视跨国、跨区域水治理的政策协调,相关国家越来越多地选择跨流域合作的方式推进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在非洲未来的水治理上,应该处理好水治理参与者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在改善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非洲水文化和水习俗的潜在影响。此外,中非水合作为非洲提供了除自身和西方援助者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成为非洲可以借助的重要援手、可以期待的积极力量。

  最后,张瑾副教授进一步讨论了非洲水研究的学科归属和价值。张瑾副教授认为,非洲水问题研究涉及地理学、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需要兼顾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非洲水研究之所以重要,一是水与非洲历史和文明关系密切,如尼罗河文明;二是水与非洲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1970年建成的阿斯旺大坝,水库建成后增加了32万多公顷的灌溉面积,并把28万公顷的洪泛区改造成了常年灌溉区;三是水在非洲有着宗教、哲学的属性;四是水决定了非洲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五是水与非洲本土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大家积极踊跃发言,与张瑾副教授就非洲复兴大坝争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撰稿人:陶陶,系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生)